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喬清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副主任、教授)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特別強調要“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深刻、準確地理解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路徑,進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多層次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的豐富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其中包含三個生命系統及其和諧關系。第一是人的生命系統。這個系統的“生”在現代化視野下的重要內涵之一是美好生活向往的實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是辯證統一的。美好環境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也要指出的是,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一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仍是我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生態文明建設應促進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符合黨的初心和使命,符合全體人民的預期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毫無疑問是要消耗自然資源的,而自然資源本身又是有限度的。這要求我們更多地采取綠色技術、環境友好型技術來提高經濟總量,推進高質量發展。
自然資源的有限不僅表現為化石資源的存儲量有限,而且它的生態余量供給也是有限的。自然本身即是一個生命系統,它的“生”是它的整體、美麗、和諧與生態增量。自然在維持其自身生存的基礎上提供的生態余量亦即生態承載力,是人類的生活生產的生態空間;人類只能在這個空間內生存。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味著人的生、自然的生都要得到實現,并且不能相互妨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這才能叫做“和諧”。“和諧共生”是生命的順利實現,是萬物各盡其性,也即《易傳》上說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和諧共生”表明,人的生命系統和自然的生命系統是一個新的生命共同體,而不是各自孤立、互不聯系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強調要“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人和自然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依據,是能量在不同物種間的流動與傳遞。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自然的生態余量是人類生存的天然前提,所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更具體分析來看:保護環境之所以是保護生產力,是因為自然的生命只有在得到尊重、保護的情況下,才可能供給生態增量,人類生活生產才能獲得環境基礎;綠水青山之所以是金山銀山,是因為歸根結底綠水青山才是生態供給源。沒有綠水青山,不僅沒有金山銀山,連人類基本“生”、生存都會成為問題,遑論和諧共生!只有把“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放到這樣的背景中,我們才能真正地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戰略性、全局性,才能增強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動性,也才能真正理解生態文明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長遠大計的深刻含義所在;“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歷史上兩河流域文明等都是因為生態環境惡化而消失的。所以,生態文明建設“里面有很大的政治”,關乎黨的執政基礎,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列為“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之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把美麗中國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的深化。
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實踐是堅持道路自信的底氣
如果把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作為我國自覺的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會發現,我們現代化的自然環境基礎是十分薄弱的。從近三千年的歷史記錄來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呈總體下降趨勢,主要表現為森林面積減少,荒漠化土地增加,地表水減少,氣候條件變差等。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四千年前為60%,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只剩下12.51%,達到了谷底;環境承載力達到了極限。自那時起我們便有自覺的環境意識。1956年,毛澤東主席發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等號召,同年我國開始了第一個“12年綠化運動”。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通過我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規《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確定了“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保戰略方針。1978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第一次列入了“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內容,環境保護正式入憲。1979年,我們開始營造三北防護林。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是在相對脆弱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開始現代化建設的。黨和政府以及學術界對此都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學界不斷推進世界生態文明理論的譯介和研究,黨和政府堅定自覺地以生態文明為導向推進現代化進程,隨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認識的深入,不斷出臺新的政策措施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過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等不同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逐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的同時,我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自然生態總體向好,人居環境較大改善:從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綠化面積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2016年至2020年,中國整治修復海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34.5萬畝,全球領先;過去十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綠色電力裝機總量穩居第一……我們走出了一條較低環境成本的現代化道路,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自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國的現代化模式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如此,參與《京都議定書》、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實施“雙碳”行動,支持不發達國家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是彰顯了中華民族對于人類生態責任的擔當,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對于人類的厚重擔當。可以說,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我們有充分的道路自信;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有充分的文明自信。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