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秦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裕寧(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并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充分認識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重要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于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重要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重要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顯著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實質上就是一條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服務于少數資本家利益的發展道路。十八世紀以來,隨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相繼爆發,西方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并將自由市場、三權分立、普世價值包裝成實現現代化的先驗要素,主導著國家現代化進程。資本的無限擴張、主宰人類社會生活所有的價值規則,造成了“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的殘酷現實。與資本主義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不同,社會主義強調“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著眼于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在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時,著重強調了共同富裕問題,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社會主義的原則”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有效貫通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多次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必須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道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成為貫穿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質性內容和遠景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過程,而共同富裕的深入推進也意味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堅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內嵌于社會主義的本質、目標和原則之中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遵循全體人民共建共享共富的原則宗旨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具有本質區別。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主要服務于資產階級而非工人階級,遵循資本邏輯而非人本邏輯,弱化工人在推動現代化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工業化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在市場競爭外衣的掩護下將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而廣大工人階級卻只能獲得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見物不見人”的西方現代化,將物質財富擴張的目標凌駕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之上,致使物的世界增值而人的世界貶值。正如馬克思所言,“這個媒介富到什么程度,作為人的人,即同這個媒介相脫離的人也就窮到什么程度”。從一定意義上說,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可以解決“物”的問題,卻無法解決“人”的問題。在這樣的現代化模式下,人是發展的手段而非目的。
作為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資本邏輯”對物的依賴,賦予人民主體性,反映了人民共同發展的意愿,以人民福祉和人民幸福感、獲得感的實現為奮斗目標,致力于構建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大格局。人民是共同富裕的共建者、共享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上的重要價值,強調要始終以“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前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社會參與積極性、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實踐,必須始終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統籌共建共富和共享共富,既要激勵全體人民發揮潛能參與“共建”富裕,又要確保發展成果全員“共享”,切實增強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的主體合力。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致富本領,鼓勵全體人民共同奮斗,靠勤勞智慧共同致富。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互促進,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發展,才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優越性的生動寫照。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公平正義的現代化道路,始終科學統籌“富裕”與“共同 ”
立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在“共同富裕”這一概念范疇中,“富裕”屬于生產力范疇,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就不可能有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共同”屬于生產關系范疇,是區別于兩極分化的社會財富的占有方式。“共同富裕”是“共同”與“富裕”的統一體,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歷史和現實證明,資本主義制度下現代化發展只能達到“富裕”所包含的生產力標準,而無法實現“共同”對生產關系的要求。以工業化為開端的西方現代化,片面強調效率至上的物質主義,容易引發明顯的大規模社會不公。
富裕依靠發展,共同依靠公平。實現共同富裕既需要以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為基礎,又不能脫離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富裕”和“共同”的統籌協調問題,強調“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漲船高、各得其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一論述充分表明,新發展階段實現共同富裕必須確保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協調發展,使兩者形成良性互動,這是走公平正義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矛盾在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等是主要表現。解決好這些問題,既不能簡單地把共同富裕理解為只是發展生產力而忽略收入差距和發展的不平等,也不能片面地強調分配的作用而不重視生產。
“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第一要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重視發展生產力,不能脫離生產力講共同富裕,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良好的生產關系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只有真正處理好“富裕”與“共同”的關系問題,才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