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百年風雨歷程,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回望過去,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邁向遠方的奮斗之路;立足當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路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是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方能久久為功;展望未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昨日的奮斗輝煌、今日的使命擔當、明日的燦爛前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一步步踏上光明征程。
在這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黨領導編制的五年規劃是每一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安排和奮斗目標,是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法寶,也是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的重要制度創新。
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循序漸進
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孜孜不倦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推進現代化,絕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盡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飛躍,發生歷史性變革,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循序漸進,而依托于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五年規劃起到了推進發展的重大作用。
五年規劃引領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行穩致遠
積跬步致千里。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程,既有最高目標,也有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目標。在最高目標指引下,實現了前一時期的階段性目標,就能夠為下一時期的更高階段性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目標接續更替,層層遞進,直至實現最高目標。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鮮明詮釋了行穩致遠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邏輯。如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每一步,才能走得扎實、走得沉穩,才能走得更遠。
“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和目標基本實現,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不僅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天地,也為后續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積累了寶貴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紀末“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三大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即在分兩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之后,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六五”計劃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六五”計劃到“九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以改革開放為主軸,按照“三步走”戰略,持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五”計劃是我國進入21世紀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自“十一五”規劃開始,用“規劃”取代“計劃”,表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推進,國家對經濟運行的調控,由指令性轉變為指導性,體現了經濟治理理念的重大進步。“十二五”規劃用“關鍵時期”“攻堅時期”兩個關鍵詞強調了“十二五”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十三五”規劃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部署“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完成,我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實現。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根據黨的十九大關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十四五”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系統部署。值得指出的是,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在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是第一次,彰顯了科技創新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作用。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順利實現,將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將越走越寬。
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五年規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每一時期的路徑安排和奮斗目標,其重大作用在于通過制定發展規劃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施政理念,通過確立發展目標來引領發展方向,通過部署發展措施來實現發展目標,通過持續的動態調整來推進現代化進程。因此,每一個五年規劃的制定、實施和完成,都會有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
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縱觀歷次五年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以及五年規劃取得的發展新成就,黨的全面領導是其中最寶貴的經驗,系統回答了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如何進行現代化建設,怎樣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問題。從規劃建議、到形成規劃綱要,都是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反復進行討論修改,認真做好建議稿起草工作……最終形成全國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的動力源泉,在歷次五年規劃中都得到了充分有力的體現。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凝聚起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按照“十四五”規劃確立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砥礪前行,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交出一份人民滿意、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合格答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相關鏈接:
【理響中國】從生態文明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現代化問題的科學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