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持續穩定的安全環境。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我們必須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維護經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抓好經濟安全,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成為形塑我國新時代新安全格局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總體國家安全觀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糧食、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能、數據等諸多領域。其中,經濟安全是基礎。
在和平發展的當今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發展競爭突出表現為經濟競爭。不僅如此,經濟競爭也往往成為某些集團或國家利用資金、科技、能源、原材料等遏制競爭對手更快更好發展的工具。經濟競爭衍生經濟安全問題,關系國家發展大局,這就使得經濟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日益凸顯。沒有經濟安全,不但經濟發展受阻,文化、教育、社會等領域的安全與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維護經濟安全是國家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飛躍,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18.5%,提高7.2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維護經濟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等領域安全,經濟發展的安全性自主性有了明顯提升。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同時,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科技、糧食、能源資源、產業鏈供應鏈等領域的安全與自主方面尚有一些短板弱項亟待解決,使推進高質量發展還面臨不少卡點瓶頸。因此,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以經濟安全為基礎,持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屏障。
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發展與安全是辯證統一的,沒有發展,缺乏強大的物質基礎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就無從談起;同時,沒有安全,難以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已取得的發展成果也可能會喪失。面對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必須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要安全,以發展不斷夯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石。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先手棋,是鞏固經濟安全這一基礎的重要抓手。
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以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要領,以創新驅動為第一動力,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保障,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支撐,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重任,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要求,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助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從而使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加大。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繼續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力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并持續顯效,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積極擴大有效需求,持續鞏固經濟恢復向好基礎,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我國經濟這艘巨輪行穩致遠。如此,我國經濟實力不斷躍上新臺階,就能為統籌發展和安全創造有利條件,就能更有底氣和力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加快補短板、強弱項
國際形勢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卡鏈”“斷鏈”風險加大。因此,要按照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提高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捍衛國家經濟安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自主創新為根本,利用好“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制度優勢,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自我可控,降低對外技術依賴程度,盡快打破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牢牢掌握科技創新主動權和經濟發展主動權。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農機農藝、良種良法等科技突破;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強儲備調控能力;推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拓展食物來源渠道。
確保能源資源安全。能源資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堅持“以我為主”,多措并舉建立和強化多元協同供應體系,增強持續穩定供應的能力;完善能源資源消費總量和強度的雙向管控,全面實施能源資源節約戰略,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逐步退出傳統能源。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發揮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打通堵點、補上斷點、解決難點,加快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鞏固、提供傳統優勢產業國際領先地位,打造高中低端協調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以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為契機,積極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建立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生態圈并增強國際影響力。
相關鏈接:
【理響中國】從生態文明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現代化問題的科學回答
【理響中國】推動“五個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拓寬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理響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世界發展新境界
【理響中國】推動綠色發展,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