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外交與軍隊建設
【本課主題】
在推進全球治理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
【主講嘉賓】
劉建飛,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戰略、大國關系、中國外交、美國外交。
【文字實錄】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營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外部環境,大力推進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將之作為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這表明,繼續在推進全球治理及其體系改革和建設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將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全球性問題不斷增多并趨于復雜化,恐怖主義、核擴散、氣候變化、金融穩定、網絡安全、大規模傳染病等問題日益突出,對人類安全、發展和命運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與挑戰,世界面臨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和治理赤字。此外,隨著人類開發極地、深海、太空,這些原來的“公地”如何治理,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應對這些威脅與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國發揮引領作用。然而,曾經在全球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的西方大國,或者是顯示出能力不足,拿不出有效的治理方案。與此同時,世界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特別是中國已經走近國際舞臺的中央。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都期望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中國在治國理政上有許多好的經驗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愿意傾聽中國的聲音。
中國始終將自己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既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途徑。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在引領全球治理上不會走西方大國的老路,決不搞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中國的全球治理觀是共商共建共享。在這種全球治理觀指導下,中國的全球治理方案有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二是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三是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
在全球治理機制建設上,中國除了重視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外,近年來,中國注重推動三個重要機制的建設。一是二十國集團。這個崛起于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國際組織囊括了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其中一半成員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代表性很強。而且它正在成為重要發達國家和重要發展國家進行交流、合作的平臺。二是金磚國家。這個國際組織自成立后越來越活躍,已經成為重要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合作的最主要平臺。三是“一帶一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也是秉持合作共贏、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因此,“一帶一路”極有可能成為推進全球治理的一種創新模式。
當然,中國在推進全球治理上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需要把握好給力與量力的關系。2016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就“加強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發表了重要講話,論述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已經取得的成就和未來的戰略方針。他特別強調:“我們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但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可以說,這就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基本戰略方針,其要義就是要統籌好積極參與、承擔國際責任與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之間的關系,簡言之就是給力與量力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崛起中的大國,需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在這個過程中“推動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這就是要積極作為、給力,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是,中國畢竟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自己的實力還相當有限,與西方大國的實力差距依然十分明顯。所以,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時必須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能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特別是要避免使自己成為國際矛盾的焦點。中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首要任務還是集中精力發展自己,因此,參與全球治理要與國內發展統籌兼顧,切實踐行將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的理念。
要統籌好給力與量力的關系,就必須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國際社會大家的事”,因此就必須“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使關于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張轉化為各方共識,形成一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