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鄭重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進一步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2021年1月11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思路,這也將成為我國未來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抓手。
綠色發展尤其是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是實現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愿景的基礎支撐,而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愿景的實現又是保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和根本性整體性好轉的必要前提。因此,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將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任務。
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是實現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愿景的基礎支撐
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愿景的結構性解決方案。從生產端看,推進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將從總量和強度兩方面有效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升單位產品的資源能源生產效率;從消費端看,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將從理念到習慣改變人們日常行為,通過綠色選購、節水節能、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方面的實踐,不僅可直接降低社會生活領域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還可“倒逼”行業企業為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而“不得不”進行綠色升級轉型。由于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的實現涉及到社會民生、經濟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變革,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是實現2030碳達峰目標和2060碳中和愿景的根本基礎。
此次《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統籌謀劃有利于推動經濟、能源、產業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但是,不同區域的自然稟賦特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外部資源條件和潛在風險具有較大差異,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具有多樣性。為此,應進一步激發地方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索各自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和不同的實現路徑。例如,上海、江蘇、浙江等長三角經濟發達省份人口和產業集中度高、科技創新能力強,應充分利用先發優勢在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創新方面起到表率作用;而青海、云南等經濟欠發達省份應聚焦社會民生發展的現實挑戰,依托地方優勢生態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碳中和愿景的統籌融合。
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愿景的實現是保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和根本性整體性好轉的必要前提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變革進程中,如果不能在生態環境污染防治和保護工作中貫徹落實碳排放約束,很有可能造成“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涉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的貫徹落實將重塑中國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發展方式,為推進各行各業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提供強大動力,進而為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和根本性整體好轉提供必要前提。
可以說,貫徹碳達峰目標和中和愿景,是源頭倒逼減少生態環境污染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能源來說,中國能源稟賦以煤為主,2019年煤炭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量的占比達到57.7%;環境空氣質量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具有同根同源特征,因此碳排放總量控制和持續減排將同步削減空氣污染物的產生,起到重要的協同效應。電力行業的深度脫碳將為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提供新的增長空間,提供更多的綠色就業機會,并大幅度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同時,數字化浪潮將引領中國走向智能型社會,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望進一步加速能源轉型、顯著提高區域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效率,促進控制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的智慧協同治理,為生態環境根本性整體好轉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科學推進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愿景有效落地
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并在此基礎上再用3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碳中和愿景,對于剛剛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中國而言,具有不小的難度,必須從頂層設計、科技創新、多元共治等多個層面做出科學部署、合理安排。
首先,在頂層設計層面,統籌好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和能源、工業、交通、建筑、基礎設施等相關專項規劃和地方各級各類“十四五”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尤其應做好這些規劃和2030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規劃、建設美麗中國長期規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2060碳中和愿景戰略規劃等的銜接。地方各級政府可根據各自實際,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2030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全面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在相關專項規劃中體現綠色發展和氣候“友好”理念,協同推進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以及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等目標任務。
其次,在科技創新層面,加快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的戰略部署,明確企業主體地位,加大對能效循環利用技術、清潔能源技術、“負碳”技術的創新投入和政策支持,積極促進市場導向的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加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力度;鼓勵地方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布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利用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綠色技術銀行信息平臺等,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綠色低碳技術;有序推動規模化、全鏈條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建設,鼓勵開展溫室氣體與污染物協同減排相關技術研發、示范與推廣。積極推動部分地區和行業先行先試,不斷推進現有生態示范創建、低碳試點、適應氣候變化試點等生態環境領域試點示范工作的融合與整合,支持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開展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
最后,在多元共治層面,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主體的積極作用,協同推進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愿景的落地。政府主體應通過法規標準、政策體系、監督監管等方式發揮主導作用,加快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立法和標準修訂,構建由碳排放管理及碳中和技術規范、相關生態環境基礎標準等組成的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框架;加快形成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制度框架體系,加快推進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和氣候投融資發展;推動統計調查、評價管理、監測體系、監管執法和督察考核的統籌融合;統籌開展氣候變化應對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工作。企業主體應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結合自身主營業務確定落實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的關鍵環節,積極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潛力,通過系統性的生態設計和技術創新努力實現生產全過程的零碳排放,并積極推動上下游供應鏈和消費端的綠色低碳轉型。公眾作為綠色低碳發展最終受益者,一方面可以通過日常衣食住行中的綠色消費行為“倒逼”或“反向促進”企業綠色低碳生產,另一方面監督政府和企業履行其綠色低碳發展的責任,為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提供動力。
2030碳達峰目標和2060碳中和愿景為全面協同推進氣候變化應對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更強動力,也將進一步促進全社會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使良好生態環境真正成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實現全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作者: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郭茹;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包存寬)
(動圖:耿楠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