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的,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樣離不開高水平對外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持續強調對外開放,始終踐行著向國際社會作出的“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中,自由貿易試驗區將發揮先行先試的示范作用。
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對外開放不會止步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以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從建立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到RCEP簽署,我們對外開放力度不斷提高。中國不斷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分享了經濟全球化紅利并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動力。同時,隨著我國傳統要素紅利優勢下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上升,傳統開放模式面臨巨大挑戰,探索高質量、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范式迫在眉睫。
過去幾十年來,在改革開放引領下,通過發揮自身的組合優勢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并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西方大國對我國的戰略定位也在逐漸改變,中國對外開放面臨日益復雜的局面。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全球化逆流,黨和政府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并提出在更高的起點進行改革開放。如,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的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之所以一再強調對外開放,是因為只有發展更高水平、更高標準和更高質量的開放型經濟,才能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從容應對挑戰,拓寬國際經濟合作空間,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綜合國內外形勢的必然選擇
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平、高標準和高質量開放與之配合。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質量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并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部署,既與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密切相關,更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
事實勝于雄辯。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密集推出多項重大開放舉措,如,不斷增加自由貿易試驗區數量、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同時,積極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積極考慮加入CPTPP等。這些積極舉措表明新時代的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高水平對外開放正在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力。
高水平開放既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也是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實需要。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應用,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國際產業鏈價值鏈重塑,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深刻影響國際貿易合作競爭格局,對國際經濟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調整期,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貿易需求增速下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勢力上升,貿易沖突增加,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競爭日益激烈,全球區域貿易規則重構加速推進,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形成深刻挑戰。高水平開放不僅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商品和要素的流動型開放,而且還是在此基礎上規則和標準等的制度型開放。從商品和要素角度看,高水平開放要求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高效率增長;從制度型開放角度看,高水平開放要通過規則、標準、制度的優化,營商環境的改善、創造有利于技術進步的制度條件,從而不斷提高要素投入效率,實現產出提升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日益融合,任何脫鉤、封閉、碎片化和零和游戲的想法都是非理性的,唯有聯通、開放、全球化和互利共贏才是正道。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既是中國政府主動應對全球經貿規則重構挑戰的主動選擇,也是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更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抓手。
推進長江經濟帶高水平開放,自貿區是關鍵抓手
以“規則和標準”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是新時代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內在要求。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變遷,瞄準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探索建立高標準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試驗場。從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創立以來,其在探索對接國際規則標準、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已累計有260項制度創新的成果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復制和推廣。自2013年上海設立第一個全國性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開始,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斷擴容,至今已經在全國21個省市設立了21個自貿區。
自貿區除了在制度創新中發揮共同的作用外,還將各自服務于特定國家戰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自貿區將在推動構建沿海、內陸、沿邊地區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構建高標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產業基礎升級和產業鏈現代化、引導長江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目前長江經濟帶自貿區數量和分布情況看,長江經濟帶是我國自貿區密度最高的地區,在11個省市中,有9個省市設立了自貿區,這些自貿區相關片區覆蓋了長江經濟帶相關省市的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和核心地區,這些地方是相關省市經濟、產業和人才密集的地方,在相關省市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因此,辦好自貿區是新發展階段長江經濟帶省市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的關鍵抓手。
長江經濟帶是“一帶一路”在國內的主要交匯地帶,是我國率先進行自由貿易規則和制度探索的地區。自貿試驗區在我國新時期對外開放戰略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持續釋放改革紅利,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是自貿區的一項重要使命。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長江經濟帶理應承擔改革開放的主力軍和先行者。自貿區要在借鑒吸收國際先進規則和做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探索行之有效、可復制推廣的對外開放規則;建立和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加高質量和高標準制度供給,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此,自貿區要正確處理開放和安全之間關系,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建立對標國際高標準的經貿規則和標準自貿區,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因為世界正處于新一輪高標準經貿規則重塑關鍵期,只有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才能更好應對國際經貿易境變化帶來的挑戰,才能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國家經濟安全審查制度,強化監管和風險防控能力,織好織牢高水平開放“安全網”。因為沒有安全保障的對外開放是不可持續的,只有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才能更好地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ㄗ髡撸褐袊嗣翊髮W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肖漢平)
(動圖:耿楠楠)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