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對于我們國家的長遠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對于我們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有著至關重要的價值。
“放管服”改革簡單來說,就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和創新公共服務。簡政放權意味著我們要自上而下地推進各種相關行政審批權限的下放,一方面使老百姓和企業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各種相關的事項,而不需要跑到更高一級的政府;另一方面有利于讓更基層的政府提供各類公共服務,進行相關的監管,對當地加深了解,從而促使其采取更便民的相關舉措。
比如,有的城市采取“一刻鐘政務服務圈”,或者說“15分鐘政務服務圈”,通過權限的下放,讓最基層的社區街道等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可以承接相關政務服務,能夠直接為老百姓提供各類服務,為企業辦理各種事項,從而大大縮減了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讓相關服務可以零距離的提供。
放管結合意味著我們在“放”的時候,不能是完全地不考慮“管”的問題。過去我們經常會遇到所謂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我們把“放”和“管”割裂了,沒有認識到“放”和“管”之間的有機聯系。放管結合意味著我們在下放權限的時候,也要考慮如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過去企業進入市場,可能會面臨政府部門設立的各種各樣的門檻和條件。這樣一些門檻和條件設立之后,進入市場的只是少數一些企業,大量企業可能沒有辦法進入市場,或者連成立的資格都沒有。這雖然便利了政府的管理,但是對于激發市場活力而言是不利的。因此,要更加強調事中事后監管。這就意味著首先要降低市場門檻,讓企業可以更多地涌現出來,讓創業可以有更大的活力;同時要通過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對相關行業的指導和規范,讓相關行業能夠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地規范。
公共服務的創新和優化,意味著我們要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進一步地創新公共服務,特別是政府提供的各類政務服務。過去老百姓去辦事可能面臨著我們所謂的“三難”——“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特別是一些流動人口,他們在辦事的過程中,有時候可能要在居住地和就業地之間往返,而這需要花費大量額外的時間和精力。一方面,這實際上對老百姓的獲得感、體驗感和幸福感都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冗雜繁復的政務流程對于企業投資、經營和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制約。
創新和優化政務服務,就在于要降低政務服務成本,提高政務服務效率,讓政府服務可以達到我們期望的效果。比如,現在推進的很多改革,如“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地”改革、“不見面審批”“秒批”等,實際上都是致力于讓政務服務更加有體驗感,讓老百姓更加有獲得感,讓企業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到,“放管服”改革不僅是對政府內部的一場革命,而且意味著對國家與社會之間關系、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的重塑。在國家與社會之間,這種關系的重塑體現在老百姓對政務服務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參與感。這一點也體現在政務服務更多地引入“好差評”制度,即政府服務好不好,由老百姓和企業來評判;政務服務差在哪里,由老百姓和企業來指出。這樣一來,通過不斷反饋來發現政務服務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持續不斷地提升和改進政務服務,讓政務服務以更好的面孔來面向老百姓和企業。
此外,在“放管服”改革的過程中,全國各地都涌現出大量的典型經驗和創新做法,充分體現整個國家的改革活力。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黨中央還是國務院,都能夠及時發現和總結各地涌現出來的典型案例和先進做法,并在全國進行推廣和擴散。越來越多的地區從過去的“跟跑”變成“并跑”,再到后來的“領跑”,從而實現各地政務服務的持續優化和不斷完善。
在國家層面上,“放管服”改革推動了中國國家治理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彎道超車。過去我們很多方面都是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但是現在在“放管服”改革領域,我國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以說,過去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實際上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無人區”。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要考慮如何不斷保持“放管服”改革的動力,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并使“放管服”改革實現制度化和系統化。
當然,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和問題。所以,在“放管服”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讓領導干部和基層干部大膽創新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加強容錯糾錯機制的構建和落實,實現激勵兼容,讓領導干部和基層公務員都敢于對既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且能夠創新性地解決相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改革的動力持續推進。
此外,在“放管服”改革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不同層級、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的協同治理。今年以來,跨省通辦問題受到了很大重視,但是在不同省份之間仍然存在著信息無法打通、業務無法協同的問題,這嚴重阻礙了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行。就此而言,如何進一步推動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對“放管服”改革而言是未來特別需要重視的問題。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馬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