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本課主題】
實現中的中國夢
【主講嘉賓】
張維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曾在上海當過三年工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系碩士、博士。曾任牛津大學訪問學者、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和國內多所大學的兼任教授。
著有《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改革》 (英文)、《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重塑兩岸關系的思考》,以及“思考中國三部曲”(《中國觸動》、《中國震撼》、《中國超越》)。以中英文發表過大量關于中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發展模式、比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兩岸關系的文章。張教授的“思考中國三部曲”產生了相當大的社會影響,獲得多種獎項,其中《中國震撼》一書曾獲上海圖書獎一等獎,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觀點摘編】
我們現在都在討論實現中國夢,中國道路保證中國夢的實現,這里我想講幾個方面對美國的超越。一是經濟總量的超越,這個現在看來疑慮比較少了,如果是根據官方匯率計算的話,我們的GDP總量,十年之內應該超過美國了。如果按購買力平價比較的話,去年已經超過了。二是百姓財富的超越,中美雙方的中位收入水平家庭凈資產的差距,已經不是很大了,而發達板塊已經超過了美國。三是社會保障的超越。美國現在還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美國醫療保險太貴了,起碼500美金一個月,而且醫療保險是私營的,不是國家的,不能虧本而是要賺錢的。2013年美國平均的養老金是每月1200美金左右,在中國這個數字不算低,但1200美金在美國是難以生存的。如果你有房產,房產稅一般要占到房子價值的2%,美國老人普遍退休后還工作是常見現象。與中國比較,不說我們做的十全十美,但是我們已經實現了醫療保險幾乎13億人的全覆蓋,退休金方面也進步巨大。雖然中國各地差異巨大,社保水平也有高有低,可是這么快就做到了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幾乎全覆蓋,這是走中國道路的結果,是我們制度優勢的體現。
還有就是政治制度的超越。這里講一下三種力量的平衡和“三合一”的制度安排。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它的好壞怎么樣來衡量,我覺得是三種力量的平衡。現代社會、現代化國家的良性運作,不僅是政治領域內的事情,也是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事情。所以我說這背后是三種力量,即政治力量、社會力量、資本力量之間的平衡。美國現在最大的困境就是資本力量主導了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如果是跟中國比較的話,也可以這么說,最富的100個中國人不可能左右中共中央政治局,而最富的20~30個美國人可以左右白宮。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力量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大大加強了。同時,我們的資本力量也在每時每刻地影響中國共產黨。但至少到現在為止,共產黨還是能夠代表中國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這是最關鍵的。在資本力量、社會力量面前,它保持著自己相對的中立性和獨立性。這很重要。我當年給鄧小平做翻譯,后來也研究鄧小平的思想,他當時講過很多次我們還在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但有兩點他從未放棄過,一是黨的領導,二是公有制占總體,但公有制的形式可以多樣化。現在回頭看,這兩條就是鄧小平的底線思維,只要這兩條在,不管探索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出現什么樣的問題,我們都可以解決。共產黨把握人民的整體利益,公有制使我們有財力來進行糾偏。
所謂“三合一”的制度安排,就是說,我們現在成功的制度安排中,都包含了中國自己文明傳統的基因、紅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比方說選賢任能,選賢任能在歷史上的體現,如科舉制度,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這個傳統一直到現在。同時,也有社會主義因素,包括組織部門的安排,不同崗位的考驗、鍛煉等。另外,西方的有益元素,如民調和選舉。我把這種制度安排概括為“選拔+選舉”,這種制度安排,雖然還要完善,但已經超越了西方光是靠“選舉”的制度。
最后,我的結論是,說到底,實際上是兩種歷史邏輯在起作用。一種是“歷史終結論”的邏輯:歷史發展是單線的,從極權主義,到威權主義,到民主化。另一種是文明型國家的邏輯,即歷史上中國長期領先西方,有其深刻的原因,我把它叫作原因一。十八世紀開始落后于西方,有著沉痛的教訓,現在又在趕超西方,而且總體上做得比較好,當然還可以做得更好。這種成功的趕超也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稱之為原因二。原因二和原因一是一種繼承關系,這就是中國崛起的邏輯。從哲學角度來講,中國人認為,這個世界歷來都有不同制度在衍生,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當然也有劇烈沖突的,最后是相對比較好的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