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理論慕課】董振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

  【本課主題】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

  【主講嘉賓】

  董振華,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全國應用哲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成員,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

  【文字實錄】

  馬克思主義要求實事求是,把正確的事實判斷作為決定和實踐的前提,這是謀劃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基本依據。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兩個沒有變”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黨根據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我國發展所處歷史方位作出的新判斷。我們要在“變”與“不變”的統一中科學判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

  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沒有變,決定了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們要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主要矛盾的解決帶動和促進其他矛盾和非中心工作問題的解決。

  “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提出,是當代中國國情的現實需要,是因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現實選擇,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應該看到,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與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不論是與發達國家比較還是與發展中國家比較,中國的發展都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決定了必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歷一個相當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這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主要矛盾的轉化決定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科學發展,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十九大報告從“人民美好生活”的視野出發,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性舉措,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引領中國走向民族復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創新發展著力解決發展動力問題,通過協調發展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綠色發展著力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通過開放發展著力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通過共享發展著力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等。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民主政治需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的,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