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本課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
【主講嘉賓】
孟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國際工人運動史教研室副主任。
【文字實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位一體構成。它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總結,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推進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主義,關鍵是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問題并回應現實拷問。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指出了全新的方向,提供了嶄新的選擇,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也為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毛澤東時期的解答與探索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從那時起,國弱民窮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的歷史性問題。因此,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成為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20世紀上半葉各種拯救中國的主張,沒有解決好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說明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主張用社會主義解決中國問題,創立了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系統解答了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以找到一條實現強國富民的新途徑。新中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中國處于生存型階段的實際,鄧小平和我們黨圍繞用社會主義發展中國這一問題繼續探索。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這就有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問題進行重新認識的需要,這同時也要求我們黨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隨著我們黨對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如何認識社會主義這兩個最基本問題作出新的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輪廓逐步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框架逐步形成。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過程中有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二是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創新性命題。從此,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探索有了明確的指向。三是黨的十五大對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作了系統化的總結,明確提出了鄧小平理論,并把它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的標志。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拓展
著眼于解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我們黨在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相繼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立足于中國發展型階段的實際,黨對現代化的目標做出了拓展性的實踐選擇和理論闡明。黨的十七大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成熟。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行動指南,它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視野,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要求,進一步升華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是我們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科學指導和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