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章芡(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講師)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強化互助共濟功能,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得益于中國共產黨頂層設計的前瞻性、漸進政策的合理性、試點推進的科學性,中國養老保障事業百年發展中做到了與時俱進和因地制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經濟結構改革,養老保障體系積極適應新經濟形式,廣泛吸納新就業形態群體參保;隨著經濟模式優化,養老保障體系主動擴展覆蓋范圍,制度上全面覆蓋農村和城鎮居民;隨著經濟水平發展,養老保障體系不斷提升保障水平,保持養老金水平連續增長;隨著人口結構改變,養老保障體系持續探索創新保障形式,滿足高齡和失能老人長期護理需求。
隨經濟結構改革,廣泛吸納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由以家庭保障為基礎的集體保障向以家庭保障為基礎的社會保障轉變。以農村集體經濟為基礎,針對沒有勞動能力、生活無依靠群體的五保供養制度開始發展,有效解決了困難家庭贍養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原來的集體經濟,大限度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使農業生產率得到了空前提高,集體承包的土地遠不夠經營所需,農村出現了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開始流向城市,形成了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隨著城鎮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數字時代新興行業的相繼誕生,城鎮就業的流動性顯著增強,新就業形態的群體逐漸壯大。現有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年金制度難以為規模龐大的靈活就業群體提供養老保障。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隨著經濟結構變化和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精準推進快遞人員、外賣騎手、網約司機、網絡主播等靈活就業群體重點參保,努力實現人人享有養老保障的目標。
隨經濟模式優化,全面覆蓋
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同樣對我國的傳統養老方式產生了挑戰。在我國農村占主體地位的家庭養老方式,在客觀上受到了子女外出務工的限制難以發揮作用,進而在主觀上對農村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思想產生了沖擊。因此,我國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進行社會養老,對家庭養老予以補充。早在1992年《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就為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開創了制度先河,由社會統籌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2009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式開啟試點工作。2011年,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實行。2014年,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正式合并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緩解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十幾億城鄉居民都納入養老保障網絡,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難以企及的輝煌成就。至今,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超10億人,在實現全民覆蓋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建立起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
隨經濟水平發展,提升待遇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國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穩步提高職工和居民的養老保險待遇。2021年,我國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已實現17連漲,總體上漲4.5%。各省依照國家要求和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高職工養老保障待遇,有效改善了職工的老年生活質量。自2009年新型農村社會保險正式試點以來,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55元逐步提升。2018年,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88元。不到十年,中央政府對數億農村居民直接進行補助的基礎養老金已增加了一半,如此龐大的財政支出體現了實現老有所養的決心。2018年3月,《關于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的出臺要求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而逐步提高,確保參保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促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康發展,不斷增強參保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可以發現,為了積極引導城鄉居民長期繳費,選擇更高檔次繳費,增加個人賬戶資金積累,各地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調整政策向高齡老人和長期繳費的參保居民傾斜,進一步健全參保繳費激勵機制,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隨人口結構改變,積極探索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占18.7%,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9億,占13.5%。而在老齡群體中,截至2018年年底,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并逐步增加。提供失能老人所需的照護服務,保障失能老人的老年生活質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養老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2016年,我國正式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首批在15個城市啟動試點;2020年,兩次擴大試點范圍,著眼于建立獨立險種,擴大試點,在原有15個試點城市及吉林、山東2個重點聯系省份的基礎上,新增14個試點城市,試點期限2年,總計49個城市探索建立以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資金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盡管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不屬于養老保障體系,也已被稱為社保“第六險”,在提升失能老人群體的養老質量和生活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閱讀: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黨的對外工作鑄就百年輝煌成果?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新時代土地制度改革驅動鄉村振興新使命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用好“示范”促進機制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中國抗疫的成功實踐與中國特色公共衛生發展道路的三重維度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中國共產黨引領鄉村治理的歷史啟示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健全“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夯實“三大”基石 賦能“十四五”數字鄉村發展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激勵村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技術創新賦能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政務熱線發展卓有成效,助推服務型政府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