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孫宇(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謝羚(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揮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回溯數字減貧的中國實踐,對于展示我國數字減貧的成果,與世界分享中國數字減貧經驗的意義重大。
一是鋪“路”架“橋”,為數字減貧提供網絡基礎設施。相比城市,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的短板。脫貧攻堅以來,我國抓好農村交通運輸、農田水利、農村飲水、鄉村物流、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起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
“十三五”初期,中國約有5萬個行政村不通寬帶,15萬個行政村雖然有寬帶,但接入能力不足4Mb/s。為盡快補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有關部門不斷強化工作力度和增加資源投入,為貧困地區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通過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6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已累計支持超過13萬個行政村開展光纖寬帶建設和升級改造數萬個4G基站建設,其中約1/3的任務部署在貧困村。“寬帶鄉村”“百兆鄉村”建設工程成效顯著,全國貧困村通光纖比例從2017年的不足70%提升至2020年的98%,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從2017年的25%提升至2020年的98%;遠程醫療實現國家級貧困縣縣級醫院全覆蓋。
二是農村電商,讓“掌上市場”通向田間地頭。為了形成農村電商新生態,打通農產品銷售全鏈路,國家開展農產品電商標準體系建設,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農產品電商標準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標準化手段規范農村電商;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和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培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擴大網絡影響力。
農村電商快速發展,扶貧實效顯著,尤其是淘寶、京東、快手、抖音等平臺的直播帶貨新渠道,激活了龐大的農村市場。2020年全國網絡扶貧暨數字鄉村發展工作現場推進會上,我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累計實現對832個貧困縣全覆蓋,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4年的1800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7萬億元,規模擴大8.4倍。僅2019年全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高達3975億元,同比增長27%,帶動300多萬貧困農民增收。農村地區收投快遞超過150億件,占全國快遞業務總量的20%以上。企業和社會組織也承擔了網絡扶貧公益角色,中國移動、阿里巴巴、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等38家企業、社會組織與42個未摘帽貧困縣達成77個網絡扶貧結對幫扶項目,涉及網絡覆蓋、農特產品在線銷售、遠程教育、電商培訓、智慧出行等方面,將持續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是“建檔立卡”,扶貧對象“一個都不能少”。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對扶貧對象精準畫像,是中國數字減貧的獨特創造。傳統的扶貧方式總體呈現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的形態,一般以貧困縣和貧困村為單位進行扶貧資源配置,沒有直接瞄準貧困戶主體,但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多樣、脫貧需求多元,傳統方式無法深入了解個體情況,“大水漫灌”的方式容易造成浪費和低效。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理念。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自此中國開啟了貧困治理新模式。而“精準識別”“動態管理”對于海量信息處理要求高,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政府精準扶貧提供了高效助力。
大數據應用能夠快速、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及其致貧原因,提高了準確度和公平性。同時,大數據還能將每個貧困戶的家庭人口、經濟能力、健康狀況和當地資源、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綜合分析,多層次立體化實現貧困戶的精準畫像,從而有利于建立數字化檔案,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制定個性化扶貧政策。利用大數據追蹤和預測,及時發現因疾病、教育等致貧、返貧的支出型貧困,變被動為主動。同時,利用大數據跟蹤識別不符合貧困要求的或已經脫貧的人口,杜絕扶貧資源浪費。
四是扶智先行,點燃財富創造的薪火。“扶貧先扶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在網絡時代,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信息化教育,提升貧困人口的信息素養,是阻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網絡扶貧行動計劃》部署安排,實施網絡扶智工程,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在實踐中,可通過組織各類培訓機構、企業面向貧困戶開發網絡技能培訓平臺,向貧困人口普及互聯網知識和培訓應用操作技能;組織電商平臺、直播平臺、應用開發企業、物流企業面向農村電商團隊開展網絡銷售全鏈條技能培訓,提升貧困人口的生產和銷售技能,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協調中小學、教育機構等各方面資源開展網絡遠程教育,在貧困地區建立中小學遠程教育課堂,開展寬帶衛星聯校試點,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通過衛星和網絡以網課、直播等方式免費推送到貧困地區,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推進“科技扶貧在線”為貧困戶提供精準科技服務。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3.09億,較2015年12月增長1.14億,占網民整體的31.3%。2021年4月,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了《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20)》,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2016年年底的79.37%上升到2020年年底的100%,98.35%的中小學已擁有多媒體教室。
五是“數字普惠”,接續數字化發展新空間。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國政府提交的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案卷,脫貧后的發展之門已經敞開,促進均等化數字化發展,普惠式建設數字鄉村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通信網絡和數量最多的網民,大數據為脫貧攻堅和后續的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大助力。然而,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6月,城鎮地區網絡普及率比農村高24.1%,城鎮網民規模是農村的2.3倍;非網民中,農村地區占比為56.2%,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設備不足是非網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數字經濟的背后,“數字鴻溝”作為新的“城鄉差距”,為老年人、婦女、殘疾人等群體的生活帶來不便,甚至被網絡邊緣化。
針對貧困地區農村老人、兒童、婦女等群體對互聯網使用存在障礙和對網絡海量信息辨識能力不足的情況,通過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等,增強對以上群體的信息供給,截至2020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中整體中占比較2015年12月增長了7.3%,女性網民比例較2015年12月提高2.7%。同時,國家組織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科技特派員、西部計劃志愿者指導貧困地區家庭安全上網,加強農村地區網絡安全管理,規避網絡風險,維護網絡秩序。隨著數字鄉村的建設發展,數字科技助力電子政務服務延伸到了農村,31個省級政府構建三級(省、市、縣)政務服務平臺,21個地區實現五級(省、市、縣、鄉、村)覆蓋,政務服務“村村通”范圍持續擴大,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數字治理模式惠及更多貧困地區人民。
中國在數字減貧方面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堅持黨的領導,得益于堅持精準方略,得益于堅持統籌協調,得益于堅持扶貧扶智,得益于普惠共享。中國在數字減貧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拓展了國際反貧困思路,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如何鞏固提升數字減貧成果,如何穩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如何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數字中國建設的創新實踐可以幫助我們尋求答案。
相關閱讀: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黨的對外工作鑄就百年輝煌成果?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新時代土地制度改革驅動鄉村振興新使命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用好“示范”促進機制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中國抗疫的成功實踐與中國特色公共衛生發展道路的三重維度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中國共產黨引領鄉村治理的歷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