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
【本課主題】
攻克終末期肝病難題 圓器官移植“中國夢”
【主講嘉賓】
鄭樹森,1950年1月出生于浙江龍游,肝膽外科、肝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衛生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是我國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聯合移植及肝膽胰外科專家。
【內容簡介】
“很多病人要慶祝生日時也邀請我們去。他們說第一個生日是父母給的,第二個是我們這個團隊給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樹森說。到現在,他已做了1850例肝移植,將很多以前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肝病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在過去,肝衰竭一旦發作,死亡率高達80%以上,肝癌患者即便做完手術,他的三年或五年存活率僅在45%左右。這些可怕的疾病都屬于終末期肝病范疇。在70、80年代,鄭樹森就發現了這個嚴峻的醫學難題,之后,在中國這個肝病大國提高終末期肝病患者的存活率便成為他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通過鄭樹森和妻子李蘭娟帶領團隊的努力,肝衰竭病人3年5年的存活率達到80%以上,肝癌患者3年存活率可達到75.7%-78%。他們攻克了這個國際醫學難題,創造了一個個奇跡。
如今,這個以“提高終末期肝病診治水平,降低重癥肝病患者死亡率”為目標的團隊,已為終末期肝病的診治默默耕耘了30年,幫助了大量瀕臨死亡的病人重獲新生。2016年1月,鄭樹森和李蘭娟共同領銜的“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創新團隊”項目,榮膺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
只要把人救回來,比什么都好
鄭樹森和李蘭娟這對科學界少有的院士伉儷被學生稱為“醫學狂人”,工作到半夜一、兩點是家常便飯。在常人看來十分平常的準點下班,對于鄭樹森和妻子來說卻是件奢侈的事。他說,“醫生其實24小時都在上班。就算我回到家里,我的手機還開著,經常是半夜兩點鐘我科里年輕醫生跟我講,有一個病人要搶救,叫我到醫院去做手術,我披上衣服就回醫院。這對于我和李院士來說,已經習慣了。”
從70年代在醫院工作到今天,鄭樹森基本上沒有節假日,本該他休息時間,他都奉獻給國家和醫院了。“這里主要是我們對事業有足足的追求和興趣。既然走上做醫生這個道路,一定要付出的。”鄭樹森說,“要做一個有水平的醫生,必須要付出很多,兢兢業業,不怕苦不怕累。實際上病人就是我們的老師。從治療病的過程中,我可以了解到、探索到這個疾病的規律。”
1993年4月29日,是鄭樹森做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的日子,而這次手術也是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他要為有一個患6.7公斤巨大肝癌的病人做手術。這個手術一做做了19個小時,鄭樹森沒有吃飯,也沒有休息,汗水從額頭上不停地滴下來,他的精力高度集中,只隱約記得有人給他喂了一些椰子汁來。最后手術圓滿成功,這個病人終于擺脫了肝病帶來的巨大痛苦和大的驚人的肚子,重獲了新生。
“雖然手術有時候做的時間很長,很辛苦,但內心是非常開心的。只要這個人救回來了,那比什么都好。”這就是作為醫生的鄭樹森最樸素卻也最真摯的愿望。事實上,鄭樹森從醫救人的夢想,在童年已經根植于心了。
上學路過的診所成為他“從醫夢”的開始
鄭樹森小時候上學的路上有一個診所,里面總是飄出各種藥味。他就愛跑去那里看老中醫給人看病。那里有一個胡子很長的老中醫在里面切中藥,給別人搭脈看病,用毛筆寫藥名。那些人吃了藥病真的好了。還在念小學的鄭樹森覺得非常神奇,對醫生非常崇拜。他對自己說“有一天我能不能成為像他這樣的醫生?”
從小就立下志愿的鄭樹森,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浙江醫科大學,最終走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從醫之路。如今的鄭樹森憑借精湛的技術,冷靜的頭腦,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肝移植領域的塔尖行者。1993年,他成功完成的那例意義重大的肝移植手術,直接推動了我國第二次肝移植浪潮;他刷新了數個該領域在亞洲的紀錄,并在2006年提出了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杭州標準”,將肝移植病人的范圍擴大了50%,更多肝癌病人因此獲得了生存機會。
外國同行也對鄭樹森團隊的技術贊嘆不已。2010年鄭樹森帶領的團隊首次走出國門,受印度尼西亞大學醫學院的邀請去印尼做活體肝臟移植手術。他們一個禮拜做了四例活體肝臟移植,每一例都非常成功,而且現場直播。印尼大學醫學院曾邀請過新加坡、日本的醫生過去,但都不是很成功。因此該院院長感到很好奇,問是這個技術是從哪來的。鄭樹森說,“這個技術就是中國人自己的技術。”原本認為該技術是中國從別國學來的院長感到十分驚訝,說,想不到中國的醫學技術也這么高超。
“畫家的作品是畫,作為醫生來說,救活一個病人,做好一個復雜的手術,這就是我的作品了。”鄭樹森說,“經過我做的手術,我要求并發癥少,基本上做到不輸血,少輸血,這就是一種底氣,一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