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民營企業、國內外大循環、國有企業改革、高質量充分就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金焱:推進民營企業積極投身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認為,民營企業在經濟增長、穩定就業、促進增收、保障民生等方面貢獻巨大,已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要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精準有效的政策環境,健全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要推進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提升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民營企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支持引導以傳統產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加快綠色化、數字化、高端化轉型,鼓勵民營企業積極進入智能制造、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新能源等新動能產業。引導中小民營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要增強民營企業家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促進共同富裕。創新引導民營企業發展的經營實踐理念,增強民營企業家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引導企業更加公平地做好初次分配,“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要“分好蛋糕”。依法合規經營,支持國家再分配。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
摘編自《光明日報》
【姚枝仲:著力提高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黨委書記姚枝仲表示,要在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中增強國內循環內生動力,在解決“卡脖子”問題中提升國內循環可靠性,在實體經濟發展中增強國內外循環活力和安全性。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要在增強國際話語權中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和程度,并以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
摘編自《經濟日報》
【佘子豪、周海晨、嚴雪蕾: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佘子豪、周海晨、嚴雪蕾認為,站在新起點上,國有企業亟需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下更大力氣縱深推進改革。要理性看待國企改革進程中的短板弱項,全面謀劃新一輪深化改革行動。一方面要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在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科研投入產出效率、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團隊上取得新突破。不斷加速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內部專業化整合,提高企業集中度,增強集約化管理。大力推進產業化整合,立足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在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內部,還要突破現有領域,向全社會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張開雙手,用市場化方式進行股權合作。持續推進國企的重組整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力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厘清黨組織、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權責邊界,加快建設專業盡責、規范高效的董事會。持續優化評價責任機制,健全規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機制、全員績效考核機制,構建完善全員新型經營責任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注重國企民企的協同發展,支持國有企業適時引入高度匹配、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促進國有企業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李長安: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長安表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首先要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協調發展。繼續鼓勵創新創業活動,完善營商環境,為更多市場主體涌現創造條件。只有市場主體持續增加,才能為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其次,要不斷豐富和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的內容和實施路徑。大力推進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和完善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將就業納入宏觀政策目標體系首要位置。大力發展就業友好型經濟,扶持就業友好型企業。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效率,解決信息不充分、不對稱造成的崗位與需求之間不匹配的矛盾,這是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制度性基礎。再次,要高度重視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須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高校專業設置更多與市場需求對接,培養出市場真正需要的、擁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強化企業培訓的主體責任,特別是針對當前出現的“去技能化”傾向,注重對靈活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增強他們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能力。最后,要多措并舉努力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建立合理的、與經濟發展和企業效益水平相適應的勞動者工資增長機制,不斷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高度重視包括靈活就業人員在內的全體勞動者權益保護,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摘編自《深圳特區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