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理響中國】從生態文明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首頁> 理論頻道> 光明獨家 > 正文

【理響中國】從生態文明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2022-09-07 12:36

  作者:黃承梁(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是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重要表征和愿景目標。生態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內在邏輯如何?怎樣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宏大視野中看待生態文明?回答好這些基本問題,有助于我們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文明,更加自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中國生態文明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持續不懈探索出來的。早在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所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便明確指出抗日戰爭結束以后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1956年9月,黨的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在總綱中規定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盡可能迅速地實現國家工業化,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召開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宣布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這即是,在不太長的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序幕。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的戰略要求。自此以后,從黨的十三大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納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到黨的十七大強調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始終是歷次黨代會的重大課題。一代代共產黨人接續奮斗,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長期性戰略性任務與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階段性任務相結合,不斷為現代化建設增添新內容,使偉大而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和民族復興圖景不斷展現在世界面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也就是說,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性、根本性任務。

  怎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總體特征的重要論述,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和總體特征,同時也昭示,就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歷史必然和時代大勢。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由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豐富和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是就基本國情而言,我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們國家有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改革開放后一個時期內,我們形成過傳統單一追求速度外加規模擴大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和發展模式。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么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因此,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首先是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基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定時期或發展階段我們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造成資源生態環境破壞的基本經驗教訓。二是就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歷史意義而言,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黨的十九大首次將“美麗”表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征,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社會主義中國能夠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就在于我們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注重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廣泛需要和要求。這其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讓人民群眾生活在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中,就是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最基本的戰略考量,體現出社會主義社會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立場。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中國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但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破壞的生態危機。從歷史上看,資本主義國家,包括今天絕大部分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上,都付出了極其慘重的資源環境生態代價。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上世紀50年代前后,在世界范圍內爆發的震驚世界的史稱“八大公害”的污染事件。從工業文明對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破壞的范圍和極限看,由于工業文明無所不及的“戰天斗地”的“創新”能力,對各種不可再生礦產資源、化石能源的開發,不論其廣度和深度,都已經達到地球所能承受的最大極限。從工業文明范式下治理污染模式來看,“擊鼓傳花”“一物降一物”是其典型模式。一方面發達國家把污染環境的骯臟工業和有毒有害的垃圾轉移到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從而使他們自己的環境問題(生態危機)有所緩解,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卻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也違背了持續發展公平的理念;另一方面,工業文明運用強大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力量,建設龐大的環保產業,以一種設備解決另一種設備造成的環境污染,從而造成了更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加劇了日復一日、無以復加、積重難返、難以為繼的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緊張。中國所倡導和高舉旗幟的生態文明,相較于工業文明而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是在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國走出了發展和保護雙贏,“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幸福”的文明發展道路,也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這一條現代化新道路,使十四億多人口的中國實現了全面小康,創造了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下的中國經濟穩步發展新業態,揭示出生態文明的強大生命力。特別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向世界承諾,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標志著我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雙碳”目標。在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發展環境下,中國通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理論與實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貢獻了中國生態文明的智慧和力量。

  總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從國內到國際,整體框架已經建立,時間表和路線圖已經非常明確,既向著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目標邁進;又向著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清潔美麗世界愿景邁進。從現在起到2035年,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是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期。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新起點上,要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不斷推動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范式轉型。

  

  相關鏈接:

  【理響中國】走好“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理響中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理響中國】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

  【理響中國】從中西對比視域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人民性

  【理響中國】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人本邏輯

  【理響中國】堅持包容性改革和發展,推動共同富裕

  【理響中國】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向共同富裕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 責編:李澍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創新涌現、迭代迅速的發展態勢,我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糧食政策創設與制度創新,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讓政府抓糧有動力。
2025-03-26 16:25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梗”越來越成為網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數字治理,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向多元治理主體賦能增效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對治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進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謂“理論”。
2024-06-21 16:53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用好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其方法論原則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安全,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