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教育、脫貧、互聯網+政務、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國有企業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袁振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不等同于實行高中義務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袁振國指出,在我國9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6.5%的形勢下,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可謂適逢其時,適逢所需。第一:普及教育、免費教育、義務教育,這三個概念既緊密相連又截然有別。普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也是教育發展過程中層次不斷提高的歷史要求。免費教育是一種政策措施,也是民生的一項重要福利。中央和地方政府免除學費、雜費以及補助困難家庭子女順利完成學業,是義務教育得以全面實現的保證;同時,義務教育具有強迫性,所有家長都有義務送子女上學。第二: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結構調整的要求,也為了不斷提高青年就業水平,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出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大體相當的目標。同時不斷增加職業教育經費,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職業教育吸引力不斷增強。第三: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都對高中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高中教育的普及并不等于公辦教育的普及,調動全社會資源促進民辦高中的發展,滿足不同人群接受高中教育的愿望,同樣是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內容。事實上,民辦教育在我國高中普及進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作出了重要貢獻。不斷改善民辦教育環境,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管理,也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內在要求。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長安:七千萬人五年脫貧的底氣在哪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李長安指出,十三五期間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十八屆五中全會和正在編制的十三五規劃均提出,必須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那么從現在開始計算,如何在五年多的時間、按照現有標準確保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是擺在各級政府及全社會面前必須認真對待的一件大事。不過,要在未來五年之中將現有的七千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意味著平均每年必須脫貧的人口在1400萬左右,任務的艱巨性可想而知。要實現這個目標,底氣究竟何在?
首先,政府部門把扶貧工作作為自己的第一責任來抓。其次,豐富而有效的扶貧實踐為未來扶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積累。最后,財政實力的增強以及社會力量的參與,為未來的扶貧工作準備了較為充沛的財力。當然,盡管有以上有利的條件,也不能就此認為中國的扶貧工作就此一帆風順,而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我國扶貧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事實上,“有底氣”更應該踏實工作,將各項政策措施真正落實到位,才能使全體貧困人口切實享受到扶貧政策的好處,全部如期脫貧的戰略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摘編自光明網
【汪玉凱:實現“互聯網+政務”路徑表現在五個方面】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中國過去在政務信息化過程中走過的道路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融合階段、協同階段、智能化階段。起步階段有兩個標志,一個是政府上網,一個是辦公自動化。融合階段就是電子政務和政府各個部門業務融合。協同階段主要是針對在跨部門協同過程中,各部門形成信息孤島,資源不能共享的問題。在協同階段我們正在“爬坡”,而中國目前主流的政務信息化也處在協同階段。政務信息化的未來方向就是智能化。在過去政務信息化過程中,最大的問題表現在:互聯互通難,業務協同難,資源共享難。其核心原因首先是機制障礙和部門利益。由于部門利益作祟,數據難以開放。因此,實現“互聯網+政務”,其路徑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要樹立信息化和互聯網思維。政府治理面臨一場革命性變革,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必然趨勢,電子政務將被用于解決政府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務問題。二是要變革體制和機制,消除制約“互聯網+政務”的體制機制障礙。三是要構建政府統一的“三張清單一張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以及統一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網),提高公共治理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四是要開放政府數據,為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創造條件。五是要加強政務信息化的法治建設,改變法治滯后于信息化本身的現狀。
摘編自《文匯報》
【郭華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空間科技必有所作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郭華東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個國際性構想,具有覆蓋范圍廣、建設周期長、涉及領域寬等特點,需要在廣泛空間進行開發建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空間科技大有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近幾十年來,空間科技發展非常迅速。現在,利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可以對全球大范圍和重點區域進行動態觀測,這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空間技術具有宏觀、快速、準確獲取數據等特點,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資源環境格局與發展潛力認知研究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提供基礎性、精準性數據和宏觀、前期戰略咨詢。空間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助力打造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新模式,突破“胡煥庸線”。二、助力“一帶一路”沿線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等的發展。三、助力構建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國際科技合作框架。四、助力建設“絲路空間信息驛網”,形成覆蓋“一帶一路”的絲路亞非歐大視野。
摘編自《人民日報》
【尹晨:保持自貿試驗區領先新動力何在】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尹晨認為,自貿試驗區是國家層面為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一個最重要試驗田。保持領先,新動力何在?首先,上海經濟的轉型發展領先全國,可以積極探索引領新常態。目前,上海的經濟增長速度回升,經濟結構更為合理,有更大的騰挪空間來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其次,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開放和制度創新具有一些先發優勢。第三,上海自貿試驗區與上海承擔的國家戰略的聯動,給了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新動力。同時,從公務員到企業主,上海自貿試驗區的不少參與方正在經歷類似中長跑中間階段的“極點”期或疲勞期,興奮感已過,進一步邊際創新更為困難且缺乏大方向,競爭壓力巨大。下一步繼續推進總體方案和深化方案的落地,對接國家戰略,可以獲取國家重大舉措先行先試、部委縱向持續支持、自貿試驗區相關各方積極參與的持久吸引力,以及制度創新和產業開放的持續動力,還可以在不同的制度環境下形成更加多樣化的制度創新產品組合。
摘編自《解放日報》
【王勇:深入國有企業改革,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王勇撰文指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對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增強“四力”為目標,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搞好國有企業,發展壯大國有經濟,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一)堅定不移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二)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三)推進國有資本布局戰略性調整。(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五)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