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汪玉凱
【核心觀點】運用“互聯網+”推動中國的創新發展,首先要通過“互聯網+政務”,推動中國的公共治理變革。政府如何盤活海量的數據資產,使其為國家治理、企業決策乃至個人生活服務,必將成為“互聯網+政務”的核心議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在論述創新發展中,再一次強調“互聯網+”行動計劃對未來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性。筆者以為,運用“互聯網+”推動中國的創新發展,首先要通過“互聯網+政務”,推動中國的公共治理變革。
政府治理現代化的強大支撐
“互聯網+政務”將會大力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首先需要政府治理現代化。未來政府治理現代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內涵,從政府角度看,首先是法治體系、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價值體系這五大體系的現代化。從能力角度看,政府的決策能力、執行能力、維護公共安全和應對各種危機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能力、行政能力等等都需要實現現代化。目前這些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都離不開信息化。所以,現代化政府應該包括兩個結構:
第一個結構是基于信息網絡技術支撐的政府體系。這個政府體系應該具有四個特征:整體政府、開放政府、協同政府、智慧政府。具備這四個特征的政府完全依靠信息網絡技術來支撐,“互聯網+”首先要打造這四個特征類型的政府,使其在網絡世界是無縫對接、開放、透明的。
第二個結構是借助于前述“四個政府”的構建而達成的現代政府目標。通過網絡流程再造,在網上進行跨部門協同,最后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務,進而實現現代化政府的目標,即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服務型政府。在“互聯網+政務”時代,后面這四個目標的達成必須要先完成前面基于信息網絡技術支撐的政府的構建,整個信息化的歷程可以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樣大的階段來連接描繪,而政務信息化也大體經歷這樣歷程。應該說,“互聯網+政務”為政府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支撐。第一,互聯網應用的廣泛普及,為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提供廣闊前景。第二,信息消費需求的強勁推動,為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提供了不竭動力。第三,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強勢崛起,為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提供巨大的空間。
政務信息化的核心議題
從政府自身來看,政府是各類組織中最大的數據源和信息源,政府在治理過程中每時每刻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信息。政府產生的這些權威數據,能不能被盤活、被社會使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自身的變革。當今世界對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應用的需求不可估量,政府對云計算、大數據、新技術也有很強的需求。對內來講,政府要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學合理、貼近民心,需要借助大量的數據和信息支撐以不斷地改進政策制定過程和優化決策水平。
從政府自身管理運行來看,要做到高效、透明、便民,也需要自身能夠實現流程優化、簡便,以充分發揮市場活力、釋放社會活力。通過信息化網絡技術還可以把政府內部的權力運行進一步關在制度籠子里面,包括正在構建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都是借助信息網絡技術來實現的。對公眾來講,社會公眾對政務信息的消費不斷增長,對政務信息消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公眾提高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訴求,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更簡便、更低廉的公共服務。在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能力方面,百姓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百姓希望能通過信息網絡技術把食品安全的追溯系統構建起來,以此保障食品安全,改善民生,同時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另外,政府在公共安全和應對危機等方面,也需要借助信息網絡技術來加強對社會的治理。
從上面這些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政府對內還是對外治理,都需要借助互聯網,所以“互聯網+政務”是整個政務信息化最重要的核心議題。政府如何盤活這些海量的數據資產,使其為國家治理、企業決策乃至個人生活服務,必將成為“互聯網+政務”的核心議題。
上一篇:自貿試驗區的新動力與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