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二戰、中國知識分子與抗日戰爭、青年工作、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化、國外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政府監管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戴旭:中國隔離法西斯陣營是二戰勝利的關鍵】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戴旭指出,目前有很多人在說到二戰勝利貢獻時,往往會以戰爭中軍隊和軍事力量來做標準,這樣是不公平的。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是關鍵性的。第一,由于中國的因素和作用,使得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結成了一個整體,使得蘇聯戰場、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連成一片,使得美國、蘇聯、中國這三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主力,得以連成一片,合力對抗反法西斯陣營的勢力。第二,也正是由于中國的因素,把法西斯陣營隔離開來,使得德國、日本法西斯力量始終沒有會師,形成合力,這是法西斯陣營失敗的根本原因。在這其中,中國起到了樞紐的作用,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同時,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作出的犧牲和努力也是最大的,中國的傷亡人數在3500萬以上,其中軍隊傷亡380余萬,占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1/3,犧牲與奉獻是成正比的。
摘編自光明網
【程美東:現代知識分子的集體投身抗戰推動形成抗日洪流】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程美東表示,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的精英。在中國任何一場社會運動中,如果沒有知識分子的參與和牽引,幾乎沒有成功的幾率。古代中國的讀書人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第一,他們是準官員,是隨時可以通過科舉制而晉升為官員的——這是中國古代上流社會的象征;第二,他們是教育者,是知識的載體、智慧的象征,受到人們的尊敬;第三,他們是地方的紳士,是禮制社會的基礎性道德標桿。晚清以降,隨著西方教育模式的逐漸引進,尤其是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式知識分子登上中國社會舞臺。這些新式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是中西兼有,其專業可能是西學為主,但其只不過是把這些西學視為工具而已,骨子里的價值取向還是服務中國、延續和升華中華血脈。在抗戰危局之下,這些受過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們普遍投入到抗日洪流中。無論對于國內政治勢力持有何種態度,多數知識分子選擇了抗戰。所以在當時的大后方,文人云集,國統區如此,解放區也是如此。當時地處偏僻、貧窮落后的延安在抗戰后短短的6年時間就有4萬多國統區、敵占區的知識分子投奔其中,絕大多數是熱血沸騰的大學生、中學生。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期專門發文,要求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入黨。大批知識分子入黨,使得中國共產黨的黨員總體文化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使得黨的社會基礎得到了拓寬,使得整個抗戰的骨干力量得到了加強,根據地群眾整體素質也因為他們的加入而得到了提高。總之,現代知識分子的集體投身抗戰,不僅僅直接增加了抗戰力量,更間接地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啟示著更多的普通民眾投身抗日洪流當中。
摘編自《北京日報》
【廉思:價值引領是加強青年工作的目標要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指出,當前青年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知識水平在不斷提高,政策觀念、公平觀念和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這些變化,對共青團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不斷創新引導青年的方法途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共青團要尊重青年的主體地位,鼓勵青年唱主角、當主力,調動青年全面參與和融入宣傳教育。要學會在網絡世界里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青年的要求有效鏈接,建立輿論引導、事件處理、信息反饋的暢通機制。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新形勢下做好青年工作的本領和方法,學會運用民主和法律的手段,在調研、梳理、分析的基礎上析事明理,疏解青年的思想糾結。要搭建起青年個人奮斗和“中國夢”兩者之間的邏輯橋梁,讓青年意識到自己的小奮斗最終會匯聚成一股推動國家發展的巨大動力,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也是為自己的夢想培育土壤。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苗圩:全球制造業變革正處于深度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認為,我們為什么要推出《中國制造2025》可以從全球和國內兩個方面的新趨勢新情況下分析。從全球情況來看:一、全球制造業變革正處于深度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二、制造業創新體系正在重構。三、制造業全球分工版圖面臨深度調整。四、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其次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制造業發展已步入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2011年3月份,美國經濟咨詢機構環球透視公司(IHS Global Insight)的報告指出,2010年中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達到19.8%,高于美國的19.4%,位列世界第一,這是繼一個半世紀之后,我國重新回到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可以說,近現代以來幾代中國人“制造業大國”的夢想已經實現。因此,可以說,我國制造業已經站到了“由大變強”新的歷史起點上,但是,未來挑戰也很大,還需要爬坡過坎。
摘編自《學習時報》
【董振華:強化問題意識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化】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董振華指出,充分體現時代精神。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強大動力,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充分體現和反映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直面重大時代問題。當今我們面臨的時代問題,不僅包括影響和決定當代世界發展走向的全球性問題,而且包括影響和決定當代中國發展進程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研究解決這些重大時代問題,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層思考。實踐問題、主體性問題、價值問題、發展問題、文化問題、生態問題、全球化問題等人類普遍關注的重大時代問題,已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熱點、聚焦點、生長點。深化部門哲學研究。當前,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部門哲學研究方興未艾,凸顯了哲學研究問題意識的增強,成為哲學關注現實問題的一種重要研究范式。近些年,我國哲學界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研究,提出和構建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發展哲學等哲學形態。作為部門哲學研究基礎和最重要分析工具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隨著部門哲學研究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高慧軍等:國外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研究】高慧軍、王瑩、吳競妍撰文指出,國外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大致分為以上三個類型,即政府為主導的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民間主導、政府支援的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和市場為主導的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鑒于國情差異等原因,國外的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難以完全復制到我國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之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雖然不能照抄照搬,但是卻可以在這三個類型的基礎上,對不同國家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中有益的部分充分借鑒過來,取長補短,綜合運用。
從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來看,在印度、日本、美國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市場力量都在新媒體服務供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民營新媒體所占的比例順次增高。我國的新媒體發展現狀也是如此,與傳統媒體由政府舉辦不同,我國的新媒體是在市場環境中由民間力量發展出來的;在經濟全球化的背下,本研究的國際經驗無疑給我國新媒體服務的多元供給,特別是民營力量增強了信心。此外,在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方面,印度采取政府為主導的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日本運用民間主導、政府支援的供給模式、美國則慣用市場主導的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由于與美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加之新媒體仍然具有較強的政治輿論屬性和功能,所以我國不適合采取市場主導的模式。鑒于發展階段的需要,我國可借鑒印度和日本的模式,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分兩個階段進行,即第一階段采取政府主導的模式,第二階段采取政府支援下的民間主導模式。
摘編自《行政管理改革雜志》
【魏禮群:當前政府監管面臨哪些新情況新要求】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魏禮群表示,長期以來計劃經濟的重事先審批、輕事中事后監管的傳統思維與做法影響深遠,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管的認識不足、知識不足、能力不足,不愿監管,也不善監管,許多部門、地方的監管制度形同虛設,監管令成一紙空文。目前突出的新情況是:一是相關部門、地方改革進程不同步,監管難以到位。二是企業和市場主體數量增多,市場規模擴大,有不少市場主體資質參差不齊,登記信息不足甚至失真,使監管任務增加,監管難度加大。三是監管體制不適應,監管職能分散。四是監管規制依據不足,標準體系和標準落后。五是監管機制不完善,信息溝通不暢,規避監管執法現象較為普遍,績效評估與問責機制缺失。
在新情況下,創新和加強監管有新要求。一是有利于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二是有利于改善民生和創新創業。三是有利于減少成本,提高效益。四是有利于發揮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性。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