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廉思
群團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力量。從黨的歷史發展來看,黨是靠群團組織與人民群眾建立感情和信任的。黨的群團工作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對黨的感情和信任。
社會結構調整與青年工作挑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層次調整,當代青年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選擇空間,激發了廣大青年對自我價值和主體利益的追求,從而引發了大規模地域和職業的流動。這種流動導致了青年分布狀況的改變和青年群體的日益分化,形成了與經濟成分和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相適應的新興青年群體,比如“蟻族”青年、“洄游”青年、簽約作家、網絡意見領袖、獨立演員歌手等,對青年來說,這是競爭條件下自由選擇的結果,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對共青團來說,直接的影響是使得現行基層組織設置和工作覆蓋難度增加,“建制外青年”數量急劇增加。
目前,團的基層組織設置與青年分布和群體結構仍然不適應,職能擴張與資源短缺,青年需求旺盛與組織供給能力薄弱,是很多基層團組織面臨的主要矛盾。這些現實問題不解決,就會降低團組織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團結青年”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2015年2月,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7月6日,中央又專門召開了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共青團組織應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深入基層,扎實服務,不斷提高青年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價值引領,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既要善于把黨的主張和任務轉化為青年的自覺行動,又要善于把青年的呼聲訴求反映給黨和政府。
深入基層是加強青年工作的前提
黨的事業絕非只是“政策正確”那么簡單,因為有了億萬人民的參與,黨的事業才能獲得勝利。億萬人民之所以參與實現“中國夢”這個偉大事業,是因為對黨有感情、有信任,這就是“群眾路線”的偉大之處。
深入基層很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培養對群眾的感情,時刻把群眾的困難、冷暖放在心上。感情決定態度,有了對青年的真感情,對青年的期待愿望就能感同身受,就能融洽和青年的關系,切實拉近同青年的距離;感情強化責任,有了對青年的真感情,就能撲下身子埋頭苦干,不消極、不懈怠、不折騰;感情催生行動,有了對青年的真感情,就能到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艱苦的環境中錘煉意志。
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深入青年是密切聯系青年和竭誠為青年服務的重要前提條件。要把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體落實在青年工作中,做“青年友”,不當“青年官”。當前,青年對有些團干部有這么一種說法:交通條件改善了,卻離我們更遠了;學歷層次提高了,卻不會做青年工作了;信息手段先進了,卻與我們溝通少了。盡管這只是在部分團干部中存在的現象,但反映的是脫離群眾的根本問題。可見,深入基層,這個門檻很高,因為真正走進普通青年的內心世界并非易事;同時這個門檻也很低,因為走近普通青年并不需要多高的學歷和財力。
基層是最好的學校,團干部不接地氣,干事業就沒有底氣,終究成不了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