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一個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有力支撐。回首往昔,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深刻而有力地印證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科學論斷。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馮霞、廈門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余亦茹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汲取中華文明中蘊含的生態文化,有助于為我們在新征程上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智慧啟迪。其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矣”,即萬事萬物的本性都為“我”所具備,進一步而言就是指萬物本性都與“我”所通,這是“天人合一”理念產生的重要基礎。莊子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闡明了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統一的,表達了“天人合一”的追求。其二,“以時禁發”的治理理念。《管子·八觀》記載,“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認為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索取必須順應自然規律,按照時令開采。《荀子·王制》記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表明人們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規律進行農耕勞作,那么糧食就會富余,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其三,“天地大美”的美學觀念。莊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認為天地本身就具有“大美”,無需依靠語言去表達修飾,這本質上是對自然之美的強烈贊美與向往。蘇軾在《赤壁賦》中寫下“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表達了對天地之美永恒與無私的贊美,也表現了對于自然環境狀況與生態環境價值的認識。【詳情】
在“兩創”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中華文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劉菊芳在《江西日報》撰文指出,一般地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兩方面表現形式:一是歷史文化遺產,二是思想文化形態。要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發展趨勢,強化深化對它們的研究和整理,以促成傳統表現形式與現代生活之間的創造性融合。同時,還要深入挖掘不同載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歷史淵源,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系統性研究和資源梳理。對于思想文化形態,則要強化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傳統美德的研究、轉化與創新,更新并重構其表現形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社會。一方面,在“兩創”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構建堅強有力的話語陣地。要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設置符合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立足中國、放眼全球,服務于人類的共存與發展,提出體現中國立場、凝聚中國智慧、彰顯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世界人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升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在“兩創”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創新傳播手段。利用數字技術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以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景展現,延伸其意義空間。發揮數據要素倍增優勢,創新文化生產模式,提升文化產業效能,創新文化消費場景。利用虛擬空間、三維虛擬場景等數字技術優化文化遺產的體驗模式,提升文化展示的互動性和參與感,增強大眾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詳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實現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文化的影響力、塑造力、凝聚力,主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湖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省高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李健在中國理論網撰文表示,“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提出,要求我們以更主動、更自信的姿態傳承發展歷史文化,建設新時代精神文明的新篇章,努力實現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愿景。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以歷史縱深。理解“第二個結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歷史縱深,有助于我們從精神生產層面把握“過去”與“現在”二者間的辯證邏輯,也有助于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守正創新。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以民族特色。“第二個結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民族特色,有助于我們從精神生產層面深化對“本土”與“外來”二者間辯證邏輯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在堅守民族根脈的同時兼具世界胸襟。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以關懷力量。“第二個結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賦予的關懷力量,有助于我們從精神生產層面深化對“人之為人”生存發展問題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更加貼近人生、關懷生命。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以思想厚度。“第二個結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思想厚度,有助于我們從精神生產層面深化對學術遺產“當代轉化”問題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共情和共鳴。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以實踐廣域。“第二個結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賦予的實踐廣域,有助于我們從精神生產層面深化對“知”與“行”二者之間辯證邏輯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形式、載體及方法拓新。【詳情】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強大的文化凝聚力,還蘊含著塑造人、培養人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雪敏在《中國文化報》撰文表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利于豐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資源。其一,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比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敬業誠信的職業精神、知恥而后勇的立世精神等融入思政課教學,激勵青年大學生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其二,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一方面,創新思政課堂教學方法。以案例式教學為例,學校可將《論語》中“見賢思齊”的修身智慧與當代青年責任意識培養相結合;通過給學生講述孔子不辭辛苦周游列國、堅持不懈傳道講學的故事,激勵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不畏艱難、積極進取、敢于追求理想。另一方面,創新思政課教學形式。比如,組織學生在春節期間參與春聯創作與張貼等傳統節慶活動,通過解析“總把新桃換舊符”背后辭舊迎新的精神隱喻,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會傳統節日中承載的家國情懷。其三,拓展高校思政課教學載體。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多媒體技術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過程。比如,充分發揮短視頻平臺作用,邀請高校優秀思政教師、傳統文化傳承人、相關專家學者定期開展專題知識講座,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廣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可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打造智慧課堂。比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書院講學場景、構建三維數字展館呈現經典山水畫的筆墨意韻,形成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沉浸式學習生態。其四,優化高校思政課教學環境。一方面,加強校園公共空間的傳統文化環境建設。比如,在校園櫥窗、黑板報、宣傳欄等處發布和展示經典名言、歷史故事、詩詞名句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使學生全面浸潤在傳統文化氛圍中。另一方面,營造校園傳統文化活動氛圍。在校園內舉辦古詩詞朗誦比賽、傳統文化知識競答活動、傳統文化相關主題征文比賽等,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在校園內形成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