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雪敏(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強大的文化凝聚力,還蘊含著塑造人、培養人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高校思政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和前沿陣地,具有實現人才興國、教育強國的戰略性意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利于豐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資源。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進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重要意義。為高校思政課提供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多樣,不僅包括岳飛一生精忠報國、文天祥寧死不屈、李時珍不辭辛苦寫下《本草綱目》等歷史故事與人物事跡,還包括詩詞、繪畫、戲曲、小說等文學藝術形式和傳統節慶、民間工藝等民俗文化,同時蘊含著提倡“仁愛”“禮義”的儒家文化、追求“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道家文化等深厚的哲學思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推動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助力學生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共同發展,有助于引導學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的精神為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激發創新思維提供了有益借鑒。比如,在高校的中國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相關內容時,通過介紹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背后的故事,展現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鼓舞學生養成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和創新意識。
增強文化自信心與文化認同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將其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認同和熱愛,從而使學生自覺承擔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如下路徑:
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在思政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思政課吸引力的重要舉措。對此,高校應立足時代發展需求和學生實際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教學內容。比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敬業誠信的職業精神、知恥而后勇的立世精神等融入思政課教學,激勵青年大學生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將“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位卑未敢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蘊含的家國情懷融入思政課教學,鼓勵青年大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獻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濟世精神等融入思政課教學,引導青年大學生自覺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在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高校需突破傳統教學的固有模式,通過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的創新構建更具吸引力的思政課教育體系。一方面,創新思政課堂教學方法。以案例式教學為例,學??蓪ⅰ墩撜Z》中“見賢思齊”的修身智慧與當代青年責任意識培養相結合;通過給學生講述孔子不辭辛苦周游列國、堅持不懈傳道講學的故事,激勵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不畏艱難、積極進取、敢于追求理想;通過春節舊俗的符號解析揭示孝道文化的傳承密碼,使經典文本和歷史傳承在現實語境中獲得新生。另一方面,創新思政課教學形式。比如,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文化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主題教育基地的多樣化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政課的相關知識,同時讓學生在理解歷史、感悟歷史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組織學生在春節期間參與春聯創作與張貼等傳統節慶活動,通過解析“總把新桃換舊符”背后辭舊迎新的精神隱喻,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會傳統節日中承載的家國情懷;借助非遺工坊的戲曲身段教學、茶藝研習等活動,使傳統文化基因在技藝傳承中實現傳承和發展。
拓展高校思政課教學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教學載體也需要不斷拓展和豐富。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多媒體技術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過程。比如,充分發揮短視頻平臺作用,邀請高校優秀思政教師、傳統文化傳承人、相關專家學者定期開展專題知識講座,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廣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多元性;依托校園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等,開設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傳統美德的微課,積極發布和及時更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圖片、音頻、微電影、動畫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手段建立線上教育平臺,充分整合線上優質教學資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便利;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開展線上教學、在線答疑、線上測試等,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另一方面,可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打造智慧課堂。比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書院講學場景、構建三維數字展館呈現經典山水畫的筆墨意韻,形成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沉浸式學習生態;在圖書館回廊設計典籍長卷數字屏風,使古代文獻體系通過光影技術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立體知識圖譜。
優化高校思政課教學環境。教學環境建設與教學質量息息相關,對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對此,高校要重視傳統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課教學環境建設質量,使全體師生意識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一方面,加強校園公共空間的傳統文化環境建設。比如,在教學樓中庭設置“六藝”主題浮雕群像時,將“禮、樂、射、御、書、數”的傳統教育理念與當代通識教育目標形成時空對話;在校園櫥窗、黑板報、宣傳欄等處發布和展示經典名言、歷史故事、詩詞名句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使學生全面浸潤在傳統文化氛圍中;在校園步道地磚鐫刻經典文本篆刻印章,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感悟經典的思想魅力;在休憩長椅扶手鑲嵌“二十四節氣”銅雕,將農事智慧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教學媒介。另一方面,營造校園傳統文化活動氛圍。鼓勵學生成立書法協會、國學社團、圍棋愛好者協會等傳統文化社團,并定期開展社團活動;在校園內舉辦古詩詞朗誦比賽、傳統文化知識競答活動、傳統文化相關主題征文比賽等,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在校園內形成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同時,可以舉辦慶祝傳統節日的多樣文化活動,如中秋節組織學生制作月餅、朗誦詩詞;元旦開展文藝匯演、設立詩詞燈會;重陽節組織學生包粽子、紀念屈原、開展龍舟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在推進高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已然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之舉,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與時代價值。高校需充分認識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教育理念,優化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機、新活力,有效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進而引導青年大學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成長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郾疚南?023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編號:2023C11)、202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研究項目“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編號:JGJX24D015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