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文化產業數字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奎: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主題,把改革推向前進】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奎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我們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在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以科學謀劃和創新魄力尋求破題的思路方法,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解決人民群眾的現實問題中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基本規律,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堅持系統觀念,在全面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中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注重系統集成,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促進各項改革措施協同發力,提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效能。
摘編自《光明日報》
【逯新紅:多維發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世界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逯新紅指出,面對新階段新要求,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確保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應從多個維度進行完善。一是深化規則標準對接機制,加強政策、法律、監管等領域的溝通與協調,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建立常態化的規則對話平臺。二是構建更加暢通高效的互聯互通合作機制,進一步優化項目規劃與實施流程,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強化區域合作,加強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三是深化貿易投資合作機制,推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強化金融合作機制,加強金融監管合作與風險防控。四是完善綠色、數字、創新發展機制,強化綠色機制基石,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立跨國科研平臺和創新生態系統,為共建國家產業升級和經濟多元化提供強大支撐。五是夯實民心相通機制,加大對文化交流活動的支持力度,推進教育領域深度合作,利用社交媒體等新興渠道,促進民間互動。六是強化廉潔合作機制,建立全面的透明度提升機制,加強國際反腐敗合作,強化參與企業合規意識,維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良好聲譽與長遠利益。七是完善國際合作機制,積極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體系,探索與共建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經濟走廊等合作新模式,為跨國項目提供法律保障和公平高效的爭議調解服務。八是建立風險防控和安全保障機制,建立健全風險評估體系,完善應急響應機制,強化安全保障措施,推動構建跨國安全合作網絡,確保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平穩推進。
摘編自《經濟日報》
【蔡笑天、李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蔡笑天、李哲認為,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機制、科研范式和創新組織模式,破除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藩籬,釋放創新活力和潛能,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需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重點領域政策統籌,完善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科技、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協同聯動,強化市場準入、行業監管等政策的科技創新導向,完善保障創新的科技法律法規體系,規范競爭行為與秩序。第二,夯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制定有利于人才、技術、金融等高端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的政策,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揮產業鏈引領帶動作用,構建優勢互補的創新聯合體。第三,構建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構建以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深化要素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改革,構建布局合理、體系健全、功能完善、運行通暢的科技基礎條件支撐平臺。第四,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持續擴大民間科學基金規模,大力發展科技金融。
摘編自《科技日報》
【楊澤坤、楊宜勇:深化文化產業數字化改革,解放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數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員楊澤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楊宜勇認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需要堅持科技創新賦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構建適應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從供給側來看,其中包括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等方面。從需求側來看,文化數字化消費的崛起反映了消費模式和結構的轉變,并且突出了個性化、審美化、體驗化的消費形式。進一步深化文化領域的數字化改革,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深入推進文化事業數字化的改革和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數字化手段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致力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讓更多人了解、認同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趣味性和娛樂性,提升用戶體驗感,增強用戶黏性;拓寬受眾群體,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降低文化傳播的門檻,促進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深入交流,深入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改革和發展。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