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澤坤(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數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員);楊宜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領域如何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領域的數字化改革。數字化發展對于促使文化事業和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以及培育競爭新優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的文化生產力主要依賴于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投入。然而,在數字化時代,信息、知識和技術成為文化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極大地提升了文化內容的生產效率、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另一方面,數字化平臺如社交媒體、在線視頻平臺等,為文化內容的創作、傳播和互動提供了全新的渠道。數字化技術使得文化生產更加靈活、高效和個性化。例如,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可以創造出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伴隨全球化和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下文化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數字化作為這一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不僅改變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還催生了新質生產力的崛起。數字化在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需要堅持科技創新賦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構建適應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從供給側來看,其中包括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等方面。從需求側來看,文化數字化消費的崛起反映了消費模式和結構的轉變,并且突出了個性化、審美化、體驗化的消費形式。這種消費模式不僅是經濟行為,也是社會行為,反映了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的演變。政府和市場需要共同努力,激發消費潛能,發揮文化消費的產業鏈帶動作用。
進一步深化文化領域的數字化改革,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深入推進文化事業數字化的改革和發展。在數字化時代的大背景下,文化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是確保文化事業數字化進程健康、有序進行的關鍵。首先,文化事業數字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其次,文化事業數字化必須始終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數字化手段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引導社會輿論向善向上。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文化事業數字化應致力于傳承和弘揚這些寶貴財富,讓更多人了解、認同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另一方面,要突出趣味性和娛樂性,深入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改革和發展。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當下文化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產業數字化改革必須注重趣味性和娛樂性的提升,以吸引更多受眾,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那么,如何增強趣味性和娛樂性呢?首先要提升用戶體驗感。在數字化時代,用戶體驗成為決定產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增強文化產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能夠顯著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從而增強用戶黏性。其次要拓寬受眾群體。趣味性和娛樂性強的文化產品更容易吸引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愛好的受眾,從而拓寬文化產業的受眾基礎,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要促進文化傳播。通過融入趣味性和娛樂性元素,文化產品能夠更加生動有趣地展現文化內涵,降低文化傳播的門檻,促進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