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和主要特征,強調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毋庸置疑,路徑值得深入探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高帆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既取決于“技術”因素,即科技的進步程度,也取決于“制度”因素,即經濟制度的調整能力,因為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會形成激勵和保障作用。推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以此匯聚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力量,必須統籌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國家在創新資源配置和激勵評價導向中的作用,優化研發經費投入結構,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水平,利用新型舉國體制著力推進基礎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占領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應堅持將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的關鍵鏈接點,完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協同機制,打通研究-開發-應用-推廣的主要堵點。在創新成果評價中,凸顯轉化程度和應用效果的份額,在科技成果分配中,提高轉化機構或個體收益的權重。發揮產業、財稅、金融等政策的杠桿作用,推動科技研發與國家戰略、企業需求更好對接,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水平。詳情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著力點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厚植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即生產力基礎。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新質生產力依托新科技,落腳在新產業。根據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我們不僅要在新科技上取得新突破,還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從產業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現在,產業革命幾乎與科技革命同時進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發揮好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作用,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力爭在這一領域實現并跑乃至領跑,搶占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需要根據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并通過創新要素集聚、形成產品原型、不斷豐富拓展應用場景,逐漸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詳情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數字經濟是重要引擎
數據是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四大生產要素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是數字時代的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副教授、江蘇現代財稅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張帆在《新華日報》撰文指出,數據要素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可再生性等特征,突破了傳統生產要素總量有限和生產過程中規模報酬遞減的局限,能夠在使用中產生外溢效應并實現自身增值。在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提速的有利形勢下,應積極搶抓發展機遇,以“數”謀“新”,以“數”提“質”,從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強技術創新、推進數實融合、優化要素市場環境等方面持續著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經濟增長注入澎湃動力。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大力推動數字技術廣泛運用于傳統產業,形成“數字技術-數據要素-應用場景”三位一體的數字化產業鏈,構建橫向端和縱向端兼容的集成智能網絡,貫通生產、流通和消費全環節,提高生產部門的整體效率,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產業的輻射帶動優勢,打造以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文旅、智慧政務等為應用場景的數字生態系統,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數字產業,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通信設備、智慧農業、數字金融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詳情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壯大科技領軍企業
企業尤其是科技領軍企業是產業創新的主力軍,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朱煥煥、陳志在《科技日報》撰文指出,新形勢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為基礎,充分發揮領軍企業在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供給和促進產業結構性調整等方面的關鍵作用,打通束縛其創新發展的堵點卡點,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科技領軍企業具備研發投入強、技術水平高、人才儲備足等先天優勢,在整合匯聚創新資源、營造區域創新生態、提升創新體系綜合效能等方面能夠發揮巨大作用,是實現產業科技創新高質量供給的關鍵主體。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有利于集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緊密協同發展模式,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和產業化。科技領軍企業是掌握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動權,引領產業發展從低到高、從無到有,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的核心力量。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有利于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賦能傳統產業數智化改造,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詳情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