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蔣和勝(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鄒濤(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正邁入由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驅動的新階段。以原創性和顛覆性創新為核心推力的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出高效率、智能化的特性,更擁有幾乎為零的邊際成本的獨特優勢。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度融合,為經濟增長模式帶來根本性變革,將持續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勞動技能結構優化,引導勞動收入分布朝更加合理的方向調整。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將實現根本性提升,為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提供堅實基礎。
新質生產力加速驅動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升級
一是新質生產力為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提供了顛覆性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指向一系列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量子科學、基因工程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其共性在于促進研發生產過程中的高效率與智能化,且呈現出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和規模收益遞增的顯著特點,其新生產要素、新技術和新生產組織形態的深度交叉融合都展現出原創性與顛覆性創新在深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核心作用。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經濟增長不僅僅是倚重普通的智能化、自動化技術在邊際上的改進和應用,更關鍵在于提供了進一步轉型升級要求的顛覆性新動能:一是要求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發現以推動人類對世界和自身客觀規律的新認知和掌握,從而在未來產業國際競爭中牢牢占領從“0”到“1”的科學話語權;二是要求可在技術和經濟效益上能替代現有生產路徑的全新制造技術和工藝,這將既確保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占據產業鏈、價值鏈高位,持續分享國際貿易中的豐厚科技紅利,也確保著國家科技安全。
二是新質生產力為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升級孕育產業新生態。新增長模式還體現在新產業體系的成熟上。在目前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基礎上,新質生產力更加強調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產業結構和生產組織體系的根本性變革:在消費側,依托互聯網和借勢數字化進程,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從消費終端接受并編碼消費者個性化偏好;在生產側,以產業互聯網(物聯網的早期階段)聚合大批量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和制造企業,貫通協作形成產業集群與生產矩陣,響應市場需求,誕生出全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這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生態,亦將極大提升社會全要素生產率和生產網絡韌性。因此,在目前的經濟增長轉型模式基礎上,新質生產力將從基礎科學新發現、新技術路徑替代、全球分工、產業新生態、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經濟韌性和國家安全等維度加速驅動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升級。
新質生產力多維提升全社會福利水平
新質生產力正在全球范圍內重塑經濟增長的模式、就業結構、公共服務體系以及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策略。它通過整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不僅推動了經濟的高質量增長,也對社會福利的整體提升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提升消費水平,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增加高技能勞動者收入水平。新質生產力通過促進技術革新和應用,直接加速了經濟增長的動力,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整體收入水平。這一過程中,高技術產業如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不僅吸引了大量資本投入,也為高技能勞動者提供了高薪的就業機會。這些高薪就業機會在提升個人收入的同時,也促進了消費能力的提升,形成了經濟良性循環的動力源泉。
二是持續調節就業結構,增加低技能非編碼型勞動者收入。隨著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市場的需求結構產生了根本性影響。技術進步不僅增加了傳統和新興行業對高技術勞動需求,促使就業結構向高技能領域轉移。高薪高技能群體迸發出的消費需求還將增加市場對傳統非編碼型人工勞動的需要,這在牽引勞動力市場結構轉移的同時,也提高了相應勞動力群體的收入。
三是提高公共服務的普及率與共享質量。新質生產力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顯著改進了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提高了服務的效率和覆蓋面。比如,在線教育和遠程醫療等新模式的發展,不僅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醫療服務能夠惠及更廣泛的人群,還極大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務的普及率和質量,有效縮小了城鄉和區域間的發展差距。
四是促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推廣新能源技術和應用,如太陽能、風能等,減少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有效節能減排,改善生態質量。同時,循環經濟和綠色消費的推廣,提高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率,減少了資源的浪費,促進了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實現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建議
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將對勞動市場和收入分布格局帶來了顯著影響。比如,勞資比重的變化、勞動市場的結構性摩擦、勞動收入差距的演變、區域發展差距的極化等。因此,為更加有利于在新質生產力引領下實現共同富裕戰略目標,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是加強高技能培訓與終身教育。尤其要提升中級技能勞動力向高級技能勞動力轉移的職業能力,使其更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二是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政策引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勞動者創造高收入就業機會,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轉型。
三是堅持融入全球生產和貿易網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能更多地從全球生產協同和國際貿易中獲益,需進一步擴大開放、融入全球經濟,從而分享國際貿易紅利,支撐共同富裕目標和經濟新轉型。
四是堅定執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戰略。要鼓勵高新技術共享通用、暢通不同技能勞動力和各類要素充分流動,轉變現有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競爭態勢為協同發展格局,不斷推動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共益性發展、城鄉包容性增長。
五是完善社會保障與收入分配體系。要注重確保勞動收入比重的合理提升,通過公平調節收入分配機制,讓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分享經濟增長的果實,實現共同富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