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馬文武(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站在歷史發展的新起點,接續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繪就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必須進一步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遵循世界現代化的普遍規律,立足于我國現代化的特殊環境,我國需要以“四化同步”來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同步推進工業化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指出,“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同時,資本主義大工業創造了“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可見,工業化是創造高度物質文明和實現生產力巨大飛躍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工業化的這種作用,表現在工業化發展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來源、物質支持、就業支撐、技術保障和建設主體;為農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創新的技術、先進的裝備、高效的管理;為科技發展提供重要試驗場、應用地,是新科學理論和新技術創新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要實現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首先是工業化國家,實現工業化一直是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就認識到工業化是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基礎,毛澤東同志指出,“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開始廣泛探索把一個生產力水平落后、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如何躍遷為工業化大國,并于1954年首次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把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工業居于首位。此后,黨始終把實現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先后完成了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任務;完成了使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中占比最高、增速最快、出口創匯最大的經濟部門的任務;并正在完成使工業化發展向創新驅動、內需導向、高質量發展的強國支撐轉變。但目前我國工業現代化水平還不高,工業化任務還沒完成,必須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夯實現代化的基礎,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力量。
同步推進信息化
科技是人類現代化的重要動力。科技進步一直被視為推進生產力快速發展、促進經濟基礎做大做強、推動人類文明層級不斷提升的重要力量。馬克思指出“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因此應當“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的力量”。科技的創新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人類生產方式的革新、生活方式的變遷、思維方式的變革。近現代社會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現代化離不開科技現代化,科技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特征。當前,科技現代化集中表現為信息化。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對現代化的支撐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中央明確指出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改革開放后,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入新世紀,提出走具有本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同時,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經過長期奮斗,我國科技發展成就巨大。但不可否認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特別是還存在被“卡脖子”的科技領域。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推進以信息化為核心的科技現代化,發揮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經濟轉型、應對技術大變局的關鍵作用。
同步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為工業化提供必要條件。世界城鎮化進程始于工業化發展要求,恩格斯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來就愈有利,因為這里有鐵路、有運河、有公路;可以挑選的熟練工人就愈多;……這里有顧客云集的市場和交易所,這里跟原料市場和成品銷售市場有直接的關系,這就決定了大工廠城市驚人迅速地成長。”城鎮化不僅通過推進資源和經濟要素的重新配置,推進“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為工業化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和要素以滿足需求,還通過綜合“利用自然力和許多其他的生產力”,促進一系列技術革新,創造了豐厚的社會財富,以及通過集聚大規模的人口,推動社會分工的發展,豐富人們的社會交往形式,使城市成為了“人民的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基于這些利好,馬克思贊揚“城市的建造是一大進步”,指出“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樣,是城市鄉村化”,人類將最終通過城鎮化實現大規模的人口從傳統落后的鄉村向現代先進的城市轉移。
我國城鎮化還處于深化階段。我國走的是后發外生型現代化道路,現代意義上的“城鎮化”進程起步較晚,但速度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由于國家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及之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需要,農村人口在計劃體制下按需求向城市流動,城市化緩慢推進。改革開放以后,在工業化驅動、市場化改革、土地制度調整、戶籍制度放松、勞動力流動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礎上,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突出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核心、質量優先的城鎮化,城鎮化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深化階段。到2023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9326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但與世界現代化國家相比,城鎮化水平仍然不高,通過新型城鎮化推進現代化的空間和潛力巨大。因此,要在“四化同步”的基礎上,發揮好城鎮化的載體和平臺功能,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壓艙石”。農業始終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基礎部門,農業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剩余產品、剩余勞動力,為日益增長的人口提供豐裕的食物來源,為非農業部門發展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是工業現代化、城鎮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等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但農業具有弱質性,其發展受自然條件、資源環境、市場狀況的影響明顯,在通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往往又是短板,同時工業和城鎮的發展可能又會同農業發展爭搶資源、資本、人力、空間等,這些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農業對現代化的保障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四化”目標之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推動農業朝著科學化、集約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進入新世紀,我國進一步指出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環顧世界可以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都已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且是一個“串聯式”的有序發展過程。我們要后來居上,就必須以“并聯式”的方式,同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才能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本文系四川大學“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一般性、特殊性與時代價值”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