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沈緯辰(湖北工業大學湖北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春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春節,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沉淀的傳統文化遺產之一,對于全世界華人來說,也是一年之中最具有儀式感的節日。近年來,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以及人們生活理念的轉變,諸如網購年貨、云拜年、云聚會、電子紅包、集五福、旅游過年、觀影過年等“新年俗”逐漸深入了大家的生活。這些“新年俗”的出現并非是對傳統文化的消解,而是反映了新時代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方式,從中也透視出實現美好生活的邏輯理路。
理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實現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理解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實現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人的需要受到豐富的社會關系影響,社會關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滿足人的生命活動以及實現人的社會本質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是不斷變化的。
一方面,人的生產關系會對人的需要產生制約,人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占有資源不同,需要也就不同。在傳統習俗中,有“過了臘八便是年”的說法,從臘月開始,人們就開始為迎接春節的到來做各種準備。這與傳統社會龐大的家庭結構和貧乏的物資供給有密切關系。如今,人們慶祝春節的方式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和家庭結構的變化悄然轉變。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家庭戶49416萬戶,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龐大的家庭結構向核心家庭轉變,每個小家庭迎接春節的方式都可以各具特色,而物質產品的豐富和購買方式的多樣,使人們可以隨時通過便捷途徑購買到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新鮮年貨。
另一方面,人的交往關系也會影響人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但由于從他們彼此不需要發生任何聯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人有交往的需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交往范圍和交往方式也悄然發生變化,人們走出傳統家族、社群、村落,成為更加廣泛的社會中的一員。過去的車馬慢、書信遠被如今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即時通訊工具取代,加上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壓力,讓很多人對春節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僅僅與家人的交往,而是希望通過這一契機滿足自己內在多方面的需求,諸如娛樂、放松、自我提升、開闊眼界等。
精神生活的滿足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人,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從誕生開始,便伴隨著需要。生活的過程也是人們改造自然界、人類社會來滿足自身各種各樣需要的過程。因而,要通過把握需要的多樣性來把握美好生活的內容。仔細分析傳統年俗,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年俗都跟“吃”有關,殺年豬、宰年雞、做花糕、包餃子……除了這些之外,還包括了貼春聯、放鞭炮等承載美好心愿的年俗。可見,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含對個體物質生活需要的超越,也包含了對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全人類和平發展的期望,彰顯出人的需要的完整性。所謂完整性,是指美好生活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是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統一。美好生活的物質需要主要是指人們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資料,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則包括了高質量的文化需求、豐富的情感需求、有品質的審美需求以及更加廣泛的交往需求等方面。
除了完整性,美好生活還具有層次性。所謂美好生活的層次性實際上就是人的需求層次性的體現。從層次性角度來看,現實的個人存在,首先是要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然后是更高的物質需求。無論是基本的物質需求,還是較高的物質需求,在美好生活中都只是處于較低層次,是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簡單來說,充足的“物質”和“資源”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的內容,盲目占有只能將其物化、符號化,使人被物支配,精神維度的需求才是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的內容。因此,實現美好生活,就是要在促進物質生活豐裕的基礎上,滿足和發展人的更高層次需求,不斷拓展更加寬廣的精神維度,逐步引領美好生活朝著更加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的方向發展。
如今,帶著父母旅游過年、和孩子一起觀影過年、年輕人云聚會、云跨年等各種“新年俗”的出現正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產物,彰顯出人們對美好生活內容的追求越來越廣泛,并且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
從現實的實踐活動中探尋實現美好生活的方式
美好生活體現出生活客體與主體的需要相符合的愿景,這種愿景不是憑空產生和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其一,實踐是實現美好生活這一愿景的基礎。“美好生活”的主體是人,因勞動而產生,最終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而人是實踐中的人,實踐是人的實踐,人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實踐的過程,“美好生活”的前提也就可以通過人或者實踐的前提來探究。人的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客觀過程,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人的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實踐活動分為兩類:一是生產生活資料的物質生產實踐,是最基礎的實踐;二是改造包括人自身的生產、生產方式以及觀念和精神的生產。“美好生活”涵蓋的生產活動、物質需求、精神追求、生態環境追求等都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存在方式。其二,實踐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途徑。馬克思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這種追求既有物質方面,又有精神方面,二者共同繪制出美好生活的圖景。人類歷史從古至今,盡管對美好生活的定義不同,但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不斷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這種追求和向往不是主觀臆造和不勞而獲,而是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創造的。人類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身,同時也不斷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并且產生新的需求。
所以,無論是傳統年俗中的祭灶、守歲、拜年、祭神、祭祖,還是“新年俗”中的旅游過年、觀影過年,都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實踐活動。實踐塑造了美好生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的實踐活動也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途徑。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就不會停止,而只有通過實踐,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才能夠不斷超越當下,有著更高的發展,并最終轉變為現實。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