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經濟、文化產業、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濤、歐陽日輝:加強基礎建設 發展數字經濟 】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濤、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歐陽日輝表示,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問題,需要繼續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第一,應當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要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加快5G網絡與千兆光網協同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北斗規模應用。第二,應當推進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設。數據是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要適應不同類型數據特點,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導向,探索建立多樣化的數據開發利用機制。第三,應當加強數字人才隊伍建設。要統籌布局一批數字領域學科專業點,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構建覆蓋全民、城鄉融合的數字素養與技能發展培育體系。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加強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數字技術技能類人才培養,深化數字經濟領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支持企業與院校共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聯合實驗室、實習基地等,發展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文姬、夏杰長:把握文化產業機遇與挑戰 多措并舉協同推進】
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文姬、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夏杰長表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契合人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當前數字技術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文化生產進入到以新技術為基礎、以新業態為引領、以新理念和新政策為推動的新階段。與此同時,服務零售快速增長打開了文化消費新空間。持續高水平對外開放煥發了文化貿易新氣象。當然,文化產業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例如,新一輪數字技術競爭優勢不夠突出、“龍頭型、鏈主型”文化企業發展不夠、面臨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困局等等。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應當采取多措并舉的方法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第一,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起來。加快完善有利于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第二,以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抓住數字化機遇,推動文化產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第三,引導各類市場主體踴躍參與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鼓勵大型文化企業通過資源整合、重組并購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支持中小微企業在個性化、多樣性、高品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形成比較優勢。
摘編自《光明日報》
【魯全: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助力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魯全認為,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化國家的“標配”,它不僅能夠有效抵御個體面臨的各種社會風險,而且具有促進社會團結與社會融合、在供需兩方面支撐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以至增強政權合法性與助力提高國家現代化水平等積極功能。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應當首先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改革方略。將社會保障改革置于國家治理體系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框架下謀劃改革舉措,強化頂層設計,更好地處理社會保障與其他公共政策之間的關系,以發揮整體效應。同時,將社會保障改革置于國家治理體系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框架下謀劃改革舉措,強化頂層設計,更好地處理社會保障與其他公共政策之間的關系,以發揮整體效應。其次,積極應對多重挑戰,優化社會保障體制機制。包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積極應對就業形式多樣化的挑戰、積極適應人口流動與分布格局變化的挑戰、積極應對數字化時代變革的挑戰等。最后,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彰顯中國特色。總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社會保障制度要積極應對經濟社會領域的各項挑戰,強化頂層設計、優化體制機制、實現精準施策,從而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安排,為持續提升人民福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摘編自光明網理論頻道
【宋青:發展綠色農業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蘇州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民建蘇州市委會副主委宋青針對如何推進農業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和碳匯穩定性技術研究提出四點建議。第一,積極開展農業生態領域固碳增匯的管理和技術途徑研究。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受到自然和社會因素共同影響,聚焦生態碳匯結構、生態固碳增匯機制和價值實現途徑等,開展生態碳儲量估算、碳匯價值估算方法、碳交易和碳匯管理等方面的“靶向性”研究。第二,有效推動農業減排固碳目標與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協同對接。目前“雙碳”目標尚未納入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中,需要進一步厘清并建立農業減排固碳目標與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協同機制與體系化對接,將有助于有效發揮農業在“雙碳”目標中的基礎減排貢獻。第三,探索創新推進農業農村固碳減排的市場化體制機制。要積極探索工業反哺農業的碳補償和碳核算技術、管理和政策體系,創造條件構建農業-農業領域的碳交易制度,探索試點碳排放交易配額,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為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第四,充分發揮法治對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促進保障作用。要持續完善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標準體系,健全工業-農業綠色協調的“雙碳”法律法規體系,落實減排固碳實施路徑中的指導性作用,激勵引導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服務美麗中國建設。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記者 鄭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