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魯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化國家的“標配”,它不僅能夠有效抵御個體面臨的各種社會風險,而且具有促進社會團結與社會融合、在供需兩方面支撐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以至增強政權合法性與助力提高國家現代化水平等積極功能。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改革,并且已經成功建成全世界覆蓋人口最多的城鄉統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需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不斷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改革方略
2021年2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這既是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時空方位的準確判斷,也是新時代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
系統集成、協同高效要求將社會保障改革置于國家治理體系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框架下謀劃改革舉措,強化頂層設計,更好地處理社會保障與其他公共政策之間的關系,以發揮整體效應。包括: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在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的積極作用;要實現社會保障與人口政策的有效協同,社會保障制度既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也要為人口均衡與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要實現社會保障與就業政策的有效協同,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多樣化的就業形態,也通過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增長點;要讓社會保障成為全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穩定預期并提振消費的重要機制,從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等等。
系統集成、協同高效還要求將社會保障體系看成一個整體,處理好不同社會保障項目、不同社會保障供給方式之間的關系。例如,要處理好養老金和養老服務之間的關系,將基本養老保險鎖定為維持老年人基本生活,增加高質量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讓老年人真正過上高質量的健康生活。還例如,要處理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專項救助之間的關系,將面臨專項大額支出壓力的人民群眾納入社會救助范圍,夯實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再例如,要處理好醫療保障制度與醫藥衛生制度改革之間的關系,醫療保障制度既要發揮戰略購買者的作用,也要有效支持民族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形成合力。除此之外,全面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還需要兼顧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代際人群之間的關系,以系統集成之策略,實現協同高效之目標。
積極應對多重挑戰,優化社會保障體制機制
社會保障制度的長期可持續性受到經濟發展水平與財政能力、人口數量結構與區域分布、勞動力市場與就業形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必須守正創新,既要堅持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一般規律,也要積極應對經濟社會領域的多重挑戰。
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我國是全世界唯一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這既是包括社會保障在內的民生福祉水平持續提高,老年人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的成果;也反過來對社會保障制度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對此,一方面要綜合判斷基于人口數量的老年人撫養比變化情況和基于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帶來的老年人撫養力變化情況,充分開發老年人人力資源,樹立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新理念;另一方面,要構建更加有效和精準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從生育福利、兒童福利、家庭福利等視角出發,實現人口政策與社會保障政策的有效協同,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要積極應對就業形式多樣化的挑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與實體經濟更加密切的結合,各種以互聯網信息平臺為依托的新就業形態層出不窮,從業人員規模持續擴大。這對建立在傳統勞動關系基礎之上的社會保險制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量新業態從業人員游離在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體系之外,面臨較大的社會風險。對此,要堅持社會保險“社會化”的基本原則,兼顧就業與社會保險權益保護,通過參數改革的方式,研究和探索將新業態從業人員逐步納入職工社會保險體系的有效途徑。
要積極適應人口流動與分布格局變化的挑戰。目前,我國人戶分離的人群規模持續擴大,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也呈現出從以個體為單位的流動向以家庭為單位的流動,從單純追求經濟收入到兼顧收入和公共服務可及性的重要轉變。需要以人口的區域分布和結構特征為依據,優化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尤其是要加強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有效供給,著力提升可及性與均等化程度。
要積極應對數字化時代變革的挑戰。社會保障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是使用范圍和頻率較高的基本公共服務內容。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廣大參保群眾在登記參保、繳費續費、待遇申請、轉移接續等環節的便利程度。因此,要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優化各社會保障項目的經辦流程,在推廣“網上辦”“掌上辦”等新方式的同時,也要關注老年人、視障聽障人士等特殊群體,實現經辦機制的多樣化與包容性。
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彰顯中國特色
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出的要求。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要將多層次社保體系建設更好地與解決我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相結合,更好地與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相結合,更好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保障方式相結合,充分彰顯中國特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時代背景,也是我國多層次社保體系建設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根本特征,即西方多層次社保體系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責任分擔機制,以應對公共養老金等制度的財務風險;而我國的多層次社保體系則是在優化責任分擔機制的同時,不斷提高居民的福祉水平,從雪中送炭走向錦上添花,從消除社會風險、維持基本生活走向促進社會融合、提升生活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
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以是否縮小了貧富差距,扎實推進了共同富裕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目前我國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象主要是城鎮從業人口,也即基本保障水平較高的人群,而農民等基本保障水平較低的人群則缺乏多層次社保體系的設計和制度安排。長此以往,則多層次社保體系建設反而會擴大福利水平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群體差距,從而與共同富裕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要加快開展針對農村居民和中低收入群體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設計,在提升國民總體福利水平的同時,不斷縮小待遇差距,體現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勢。
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還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保障形式的優勢。鄰里相助、親友互濟、尊老慈幼、樂善好施,這些都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保障方式,從而應當在新時代成為中國特色多層次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要重新激發社區的活力,支持服務型社區社會服務組織的發展;要構建有效的家庭保障支持政策,在養老、托幼等方面充分發揮家庭的張力;要弘揚慈善事業的道德力量,倡導全面向善、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要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探索企業參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路徑。
總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社會保障制度要積極應對經濟社會領域的各項挑戰,強化頂層設計、優化體制機制、實現精準施策,從而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安排,為持續提升人民福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