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金融、中華文明、新質生產力、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董志:在推動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防范風險】
北京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董志認為,切實引導金融行業服務我國科技創新,不僅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運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在推動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防范科技金融帶來的風險,切實找準行動路徑。第一,要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建立多元化的科技金融體系。應進一步完善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的上市交易制度,以及新三板和區域股權市場的掛牌交易制度,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引導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科技金融服務。適時增加政府引導基金的投入力度。第二,要促進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實現科技與金融協同發展。一方面,適應科技創新的金融需求,以金融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加快金融領域擁抱前沿科技,以科技創新賦能金融服務。第三,要提升科技金融政策的支持保障能力,完善科技金融發展配套體系。在基礎保障方面,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于不斷完善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體系,為科技金融發展提供必要技術支撐和基礎設施保障。應重點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信用體系,積極推動金融機構、征信機構、公共事業單位等之間的信用信息共享。第四,要提高科技金融風險管理和監管水平,確保科技金融發展健康可持續。不僅要加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還要加大對科技保險和擔保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科技金融監管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忠杰:中華文明在與世界文明交融互動中自立自強】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李忠杰表示,中國越是發展,就越需要以更加自信而又謙和、更加坦誠而又理性的態度,與世界對話,向世界學習,加強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和交流。一方面,中華文明有自己漫長的歷史,既有獨特的思想體系,也有牢固的價值理念,既有精深的語言文字,也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歷經5000多年而不中斷。越是面臨風險挑戰,越是接受各種考驗,越是要加強中華文明的建設,越是要在與世界文明的溝通和交融中增強自身的韌性。只有跨入世界文明的大海,在比較中展示優勢,在對照中辨析長短,在交流中博采眾長,在交融中日臻完善,中華文明才能真正自立自強。我們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沿革和實踐要求。另一方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任務光榮艱巨,需要彰顯中國特色、樹立世界眼光,夯實中國根基、展現世界胸懷。我們必須時時刻刻關注世界潮流的變動,緊緊瞄準世界文明發展的前沿,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守正創新,文明互鑒,不斷提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質量和水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要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陳旭東、黃思: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陳旭東,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經濟與信息管理系講師黃思認為,面對全球化正處于失衡和重構背景下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應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搶占發展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的動力引擎和戰略支撐。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就是基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良性互動而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立足產業新賽道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我們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等高質量發展領域集聚,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發展、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科技創新賦能服務。另一方面,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推進新型舉國體制建設,將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政府引導與市場激勵、集中攻關與分散試錯、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之間的辯證關系,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筑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要更大程度發揮分散決策的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以市場的力量促進高水平科技創新與國際創新鏈、產業鏈、數字鏈、生態鏈的對接,暢通國際國內科技創新發展雙循環,讓市場在創新資源優化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改革中的積極作用,大力引導創新資源特別是那些無法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資源向關鍵技術領域集聚,不斷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前沿科學問題和基礎研究上深耕細作。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陳飛宇、李承澤、顧笑: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
中國礦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陳飛宇、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研究助理李承澤、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研究員顧笑表示,基于數字技術的數字化轉型與基于低碳技術的綠色轉型的協同發展,能夠推動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當前,制造業兩化協同轉型面臨關鍵障礙掣肘看,要著力推進兩化協同轉型。第一,產學研用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要以高精尖缺為導向,提高優質人才供給與制造業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機構與制造業企業開展多方位的數字化轉型合作。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能力。第二,政策扶持激活產業創新潛能。要加強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支持,以數字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對各部門、眾企業、多地區的統籌協調,依托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多主體聯動合作機制,建立面向制造業雙化協同轉型的服務平臺。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兩化協同轉型。第三,內外兼修培育制造業全鏈條新優勢。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綠色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不斷完善產業鏈。培育和遴選一批可復制的上下游兩化協同轉型的典型模式,發揮本土數字科技巨頭零碳示范引領作用。加強與國際先進標準、規制、管理的對接。第四,數據賦能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碳管理。利用數字技術構建完善的數字化碳管理體系,利用數字技術加強制造業企業生產過程管理,通過工業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機制。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