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旭東(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思(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經濟與信息管理系講師)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的全新重要概念。
一部人類歷史特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社會生產力不斷升級發展的歷史。面對全球化正處于失衡和重構背景下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應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搶占發展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的動力引擎和戰略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生產力是人類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能力,它與生產關系共同構成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方面。在生產力的三要素中,勞動力是首要的能動要素,是組織生產過程的主體要素。只有勞動力才能不斷開發、掌握和使用生產工具并將之作用于勞動對象,而生產工具所蘊含的科技水平則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會帶來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升。馬克思、恩格斯曾言,“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之所以如此,“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極大地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十余年間,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實現十年翻番,占世界經濟比重上升到18%左右,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飛躍,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與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相伴隨的是,社會主要矛盾也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對生產力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在鞏固發展傳統生產力的基礎上,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驅動從粗放式的要素驅動發展模式向集約式的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深刻轉變。
中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正朝著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戰略目標邁進。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與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的落地過程是同步的,并將對后者起到重要戰略支撐作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2023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世界第10位,進步顯著,但是在“創新資源”“創新績效”“創新環境”等關鍵指標上還有明顯短板。其中,“創新績效”指標下的綜合能耗產出率、單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產出、勞動生產率與創新型前列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分別位居第35位、第37位和第38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依然有巨大提升空間,這必然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創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產業則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系日益緊密,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反哺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如果說科技創新主要是指技術創新,那么產業創新則是技術創新基礎上的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文化創新等的結合。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對接,可以實現科技創新的多產業應用、多場景賦能,形成促進生產力提升的乘數效應乃至指數效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就是基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良性互動而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立足產業新賽道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已進入活躍期,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設備、綠色環保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交叉融合態勢正不斷增強,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對生產力能級的提升不斷進行賦能,這已經并將繼續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競爭如同百舸爭流,不進則退。面向前沿科技創新領域加強全鏈條攻關、全要素支持、全生態打造,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集聚培育相關現代化產業體系領域的龍頭企業,是不容忽視、不容錯過的重大戰略機遇,也是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的先手棋。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2024年第一項重點工作,此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科技金融”擺在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首,由它們可以看出中央對于金融在促進科技創新、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作用的重視程度。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確實不難發現,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一環,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下一步,我們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等高質量發展領域集聚,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發展、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科技創新賦能服務。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當前,全球大國科技競爭博弈日益加劇,一些國家在高技術領域構筑“小院高墻”,使得中國在諸多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面臨“卡脖子”問題。在此背景下,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推進新型舉國體制建設,將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通過新型舉國體制解決重大‘卡脖子’技術和產品問題”。新型舉國體制必須正確處理好政府引導與市場激勵、集中攻關與分散試錯、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之間的辯證關系,著力構建協同創新攻關機制、推動創新要素優化組合,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筑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新型舉國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在原有舉國體制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必須把政府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好二者各自的作用。一方面,要更大程度發揮分散決策的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以市場的力量促進高水平科技創新與國際創新鏈、產業鏈、數字鏈、生態鏈的對接,暢通國際國內科技創新發展雙循環,讓市場在創新資源優化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改革中的積極作用,大力引導創新資源特別是那些無法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資源向關鍵技術領域集聚,不斷壯大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前沿科學問題和基礎研究上深耕細作。
新型舉國體制絕不是一種封閉創新模式,而應該是一種開放創新模式。一要深化科技創新對話機制。圍繞研發合作、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等領域,加強與主要發達國家、重要國際組織的深度溝通,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合作規則制定,推進科技領域的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二要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機制。主動設置全球性科技議題,加快發起和組織我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形成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三要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機制。充分發揮自身完善的產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市場機制加強重點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協調,通過深化產業、產能合作構筑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