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經濟、中華文明、數據安全、文化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薛英杰、屈滿學:抓住機遇,以數字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后薛英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屈滿學認為,數字經濟在助力高質量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不容忽視。以數字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必須抓住數字時代發展的歷史機遇,積極應對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導致核心技術升級困難、數字化發展不平衡與數字鴻溝問題等一系列挑戰,尋找數字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路徑。首先,要堅持創新驅動,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和經費投入,建立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評價機制。健全分配制度,完善創新激勵政策。優化企業融資模式,完善重大項目容錯機制。其次,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公平競爭監管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監管體系,及時糾正和規范發展過程中損害群眾利益、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和做法。提高監管技術,覆蓋監管盲區,著力打造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監管系統。加強數據安全技術研究,促進數據安全開發利用。最后,要解決數據開發利用分歧,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建設5G網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推動數字化產業進程,打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息通道,從頂層設計上著力解決數據流通涉及的相關問題,促進數字資源全方位流動。鼓勵社會力量充分挖掘數字資源隱藏的潛在價值,推動數據價值產品化、服務化,促進數據、技術、場景深度融合。利用數字化手段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改造。
摘編自《光明日報》
【胡德坤: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的和平性】
胡德坤表示,今天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中華民族和平、和睦、和諧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從“天下一家”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當前,面對“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怎么辦”的時代之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建設更加美好世界提供中國方案,也是對“天下一家”天下觀的傳承發展,已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從“天下大同”到為世界謀大同,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同時,我國認真履行國際義務,積極做好對外援助工作。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發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范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行動,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此外,我國一直努力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積極回饋國際大家庭。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為各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帶來實惠。從“協和萬邦”到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作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我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既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又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原則,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左曉棟:充分認識維護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左曉棟認為,數據安全已成為事關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需要認識到,數據安全已處于國與國對抗斗爭的前沿陣地。數據是國家的戰略資源,圍繞數據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十分激烈。由于美西方國家多年持續圍繞數據安全向中國“潑臟水”,我們的國際環境不容樂觀,中國企業在海外面臨極大挑戰。數據安全問題也上升到了外交最高對話層面。國家安全體系中,任何一個安全都離不開數據安全。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眾多,但唯有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網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數據安全也具有這樣的特點,而且更加突出。同時,數據已經成為新生產要素,數據安全決定其要素作用能否發揮。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數字經濟成為撬動經濟增長的新杠桿,成為各國提振經濟的重要方向,各國都在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明晰的權屬和有序的流動,是生產要素的本質要求和前提條件。但恰恰在這一問題上,實踐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突破。當前,我國已初步完成數據安全頂層設計,基本建立政策法規體系。要通過探索黨管數據體制機制,引領平臺監管正確方向,創新數據安全執法手段,將數據要素開發利用工作與數據安全基本制度緊密結合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數據安全相關工作。
摘編自《北京日報》
【安昊楠:不斷滿足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昊楠表示,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對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厚植正氣。在新征程上,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思維方式、民族心理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開辟出為人民所接受、認同、喜愛的新理論。用新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精神境界;要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培根鑄魂。必須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世界文化相融通,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動力;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凝心聚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民自身的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效賦能。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活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精神食糧。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