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涉外法治人才、科技創新、縣域富民產業、數字貿易規則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強:構建中國特色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
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韓強表示,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以培養國內法治人才為重點,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快推進涉外法治教育變革,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法、國別法的一流涉外法治人才。因此,要加強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著力塑造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深厚的家國情懷;要完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涉外法學相關學科集群。整合多學科課程資源,打造適應涉外法治工作的課程體系。針對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法學教育的特點,制定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聚焦涉外法治工作重點領域,開設知識產權、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家安全等跨學科課程;要優化實踐課程設計,提升學生從事涉外法治工作的基本技能。加大實習實訓課比重,改革實習實訓課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模擬法庭、模擬仲裁等教學形式,積極開拓校外資源,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單位應當積極地與實務部門和國際組織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要強化外語教育教學,提升學生多語種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引導學生將外語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融入涉外法治工作中,進而引領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形塑國際新秩序;要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專兼結合的涉外法治教師隊伍。
摘編自《光明日報》
【樊楚楚:持續加強科技創新,促進能源結構優化】
樊楚楚認為,當前,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甚至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正在加速推進。以科技創新賦能生態文明建設,已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能源結構的轉型也因此被按下了“快速鍵”。雖然我們在能源轉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許多“卡脖子”難題。一方面,我國鋼鐵、石油、化工等傳統行業比重較高,能源依然以煤炭為主,并且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另一方面,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力量基礎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原創能力不足、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難題仍亟待破解。因此,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強政策引領,大力支持新能源領域科技創新,積極引導各類主體參與綠色技術創新。完善重大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首臺(套)依托工程機制、容錯以及標準、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機制,推動能源科技創新的政策機制。其次,要加大對能源領域科技創新的資金保障。在重點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領域的研究上,提供支持和資金上的傾斜,強化財稅、金融等政策的供給,用以提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綜合實力。再次,要重點培養科技創新領域人才。只有掌握人才方可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最后,要堅持生態領域的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輕對自然界的影響。
摘編自《經濟日報》
【麻吉亮、周慧、劉曉潔: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麻吉亮、周慧,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曉潔表示,目前縣級在產業升級和優化結構調整等方面進行了充分探索,積累了大量產業發展的經驗和模式,為縣域富民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未來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應從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可以根據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種養產業;也可以發展特色化、多樣化的食品加工產業;還可以以弘揚特色文化和傳承特色技藝為方向,發展鄉村戲劇曲藝、陶藝等文化和傳統工藝產業。二是要在優化空間布局上下功夫。優化縣域產業的空間布局,形成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向園區集中,中小微企業向中心鎮集聚,鄉村作坊和家庭工場向重點村匯聚的發展格局。三是要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以突破縣域發展的技術瓶頸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創新成果在縣域內產業化發展。四是要在品牌培育上下功夫。根據縣域地區的資源稟賦、文化特色和經濟基礎等,明確品牌的定位和核心價值,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孵化企業品牌,創建產品品牌。五是要在優化環境上下功夫。縣級政府要建立高效、便捷、規范的政務服務體系,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和共享,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六要在培育主體上下功夫。培育一批扎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返鄉、入鄉、在鄉創新創業群體。通過多種方式提供精準服務,為農村創業人員提供創業項目、技術要點等指導服務。
摘編自《農民日報》
【姚樂野、謝楠: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包容性規則體系】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姚樂野、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謝楠認為,當前,隨著數字貿易的快速發展,圍繞數字貿易規則的爭論日趨激烈。在全球化進程受阻的背景下,建立中國特色的數字貿易規則體系正當其時。構建中國特色的數字貿易規則體系一方面要立足比較優勢,構建話語關鍵領域。另一方面要著力于消除數字鴻溝,積極推動數字經濟均衡發展,保護后發經濟體的利益,共享數字發展紅利。還要推動全球價值鏈延伸,推動企業跨境流動。應在開放融通中促成全球的高效治理。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強全球經濟的開放、溝通、融合,在包容普惠中促進公平治理。應積極表達國際數字貿易規則訴求,建構協同多方、公正有效的全球多邊數字貿易規則。結合中國國情形成中國方案,在全球規則變革中發揮大國作用。應全面研究各方訴求,分析訴求依據,研判訴求變化的可能性。重點對本地化要求、數據跨境流動、網絡內容審查、市場準入限制、知識產權保護、個人隱私保護等六大方向作出系統性分析。深入研究全球態勢,加大和國際高標準規則的對接力度。應在統籌戰略定位、產業發展、安全維護上,明確我國的數字貿易規則立場,并提出具有說服力的國際規則主張。
摘編自光明網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