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中國式現代化、財稅政策、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誠:數字技術推動營商環境的創新建構及深度優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誠認為,數字經濟衍生的數字技術以及數據和算法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推動全社會營商環境的創新建構及深度優化。可以看到,數字技術優化創業創新生態環境,促進疫后經濟快速重啟。數字平臺向社會提供了數字基礎設施和部分公共服務,依托數字技術幫助企業及時捕獲商機、對接資源、匹配項目,克服“冷啟動”困難。數字技術也優化了制造業智能生產環境,提高產業鏈組織運行效率。不僅能夠穩定和強化原有產業鏈,更可解構原有產業鏈和重組更高效的產業鏈。這有利于營造出更優的產業鏈營商環境,并日益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數字技術還優化了市場競爭環境,推動線上線下公平競爭。我國通過數字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地方保護和地區分割問題,可在線上市場率先實現全國統一大市場。企業以平臺為接口從事各行業的新經濟新業態,還可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贏得與國有企業和大企業相對平等的準入機會。數字技術優化制度落實環境,強化政策細節執行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有助于更有效利用國際市場。未來我們還要密切關注全球產業鏈的安全與風險,以更富有韌性和更加高效的數智化生態系統穩住并提升產業鏈水平。
摘編自《光明日報》
【溫宗國、唐巖巖: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唐巖巖表示,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對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戰略性資源保障能力、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案件時有發生,對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急需提升回收網絡的監管能力,進一步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首先要提升軟硬件設施水平,數字賦能廢棄物收運網絡。加快建設規模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回收站點、分揀中心和交易中心,建立健全廢棄物從收集、貯存到轉運的全過程全覆蓋監管體系。其次要完善行業標準規范,助力二手商品市場發展。強化線下實體和“互聯網+”平臺服務標準化建設和市場監管,健全交易方信任機制,保障買家權益、協助消費者維權、提升售后服務水平。再次要增強高質量循環利用能力,促進常規與新興廢棄物協同處理。加快科技創新,鼓勵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攻克再生原料深度提純、多源有機固廢協同處置、廢舊集成產品智能化與精細化拆解等關鍵共性重大裝備。最后要完善政策激勵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探索廢棄物跨區域協同利用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補償,擴大生態補償專項基金渠道,發揮互補優勢、推動資源共享、深化生態共建、實現經濟共贏。
摘編自《學習時報》
【唐任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全球視野】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唐任伍認為,全球視野、中國特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和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具有普遍性規律可循。但是,現代化也不可能像“可口可樂”一樣全世界一個味道、一種顏色、一種形式,更不只是西方某個國家、某個區域、某個政黨、某個人的專利。中國式現代化在遵循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的同時,沒有照抄照搬國外現代化發展的模式,而是扎根中國土壤、厚植中國文化、立足中國歷史,深深地嵌入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打上“中國式”烙印。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中國化的成功實踐。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以大同主義世界情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引領人類進步潮流、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本身就是對世界的重大貢獻。
摘編自《北京日報》
【曲哲涵:讓財稅政策在支農強農上持續發揮積極作用】
曲哲涵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財稅政策持續增投入、強引導,在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推動縮小城鄉差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宏觀治理的重要基礎和宏觀政策的重要手段,進一步發揮好財稅政策支農強農的扶持和引導作用,大有可為、大有作為。要穩步提升財政投入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繼續調整優化補貼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完善支農資金政策,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支持各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使鄉村更加美麗宜居宜業。要提高財稅惠農效果,需要依靠改革增動力、添活力。加大資金統籌力度,進一步打破條塊管理分割、資金使用分散的局面。提高部分農業補貼項目的針對性,真正發揮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注重財稅金融政策協同發力,完善財政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提高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信貸的能力,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保證涉農財政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落地有聲”,要防止“跑冒滴漏”,加強管理,強化問責。
摘編自《人民日報》
【薛姝:促進基礎研究國際合作需“走出去”“引進來”雙管齊下】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薛姝認為,我國應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構建廣泛的基礎研究合作網絡,整合全球智力資源,共同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進步?;A研究國際合作是當前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現階段我國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條件,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促進基礎研究國際合作,要在提升我國基礎研究能力基礎上,讓我國基礎研究積極走上國際合作的大舞臺。然后是通過有競爭力的資源和條件,吸引國際基礎研究人才和項目參與到我國的基礎研究中。首先要鼓勵我國科學家積極參加國際科學團體及活動。拓展我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打好后續合作的基礎。積極參與籌備基礎研究領域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主動設置前沿議題,逐漸增強我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及活動中的話語權。其次要牽頭組織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這是我國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再次要擴大面向國際的基礎研究項目資助。適當擴大我國基礎研究項目的申請范圍,允許國際科學家申請承擔。應設立面向全球的基礎研究基金,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背后的科學問題。最后要引導促進民間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以企業為橋梁,依托民間力量,促進企業間的基礎研究合作,并吸引國際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為我國企業提供智力支持,與我國科學家開展合作。
摘編自《科技日報》
?。ü饷骶W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