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薛姝(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我國應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構建廣泛的基礎研究合作網絡,整合全球智力資源,共同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要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但是競爭中也蘊含合作機會。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是推動國際科技合作相對穩妥、有效的切入點,也影響著一個國家基礎研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我國應在加強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人才培養、環境建設等內部支持的同時,注重外部發展,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構建廣泛的基礎研究合作網絡,整合全球智力資源,共同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進步。
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是當前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科技發展到當前階段,對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需求愈發強烈。從科技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是促進全球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解決全球發展面臨的共性科學問題需要國際合作。當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共同挑戰,如氣候變化、生命健康、能源危機、太空探索等。必須依靠有能力的國家通力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共同解決制約人類發展的共性問題。這些基礎研究領域較少涉及國家利益,更容易開展國際合作,形成研究合力。
二是基礎研究越來越依賴實驗條件與平臺。當前科技范式轉變,大科學時代由科學家個體承擔科學研究的情況相對減少,科學進展受實驗條件及平臺的影響。一個國家不可能、也沒必要建設基礎研究所需要的全部實驗設施及平臺,而良好的國際合作可以使各國的實驗設備和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三是基礎研究經費需要由多個國家來分擔。基礎研究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難度越來越大,經費需求也越來越大。任何一個國家對眾多領域的基礎研究進行全鏈條的支持,都會面臨較大難度。美國作為GDP和科技投入全球第一的國家,在進行基礎研究投入時也面臨相應的困難,已經主動尋求國際合作以分擔基礎研究成本。基礎研究成果的外部性決定其收益可以為全球共享,因此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有利于減輕單一國家的投入負擔,也有利于擴大基礎研究成果對全球發展的支撐作用。
四是人才交流有利于促進基礎研究成果的產出。縱觀科技發展歷史,基礎研究的發展,歸根到底是靠人才實現的,而人才交流與思想碰撞,又是有效激發人才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徑,對于推動基礎研究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如1930年,美國的弗萊克斯納倡導建立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并將當時一大批歐洲人才引入美國,不但增加了美國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的數量,也同時促進了非本土人才與本土人才的交流溝通。
我國已具備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條件
現階段我國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條件。當前,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大力開展實驗室、儀器設備等科研平臺建設,以及近年來不斷加大的基礎研究經費支持,大幅提升了我國與國際高水平科研團隊對話、合作的能力,促使我國開始邁入有能力承載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階段。不僅是我們需要基礎研究國際合作,而且國際上也需要與我們進行合作。不過,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一是國際科技競爭形勢影響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當前,烏克蘭危機還在持續,美國對華科技脫鉤的影響也還在持續,全球科技合作生態受到干擾,世界范圍內穩定、長期的基礎研究合作存在不確定性。
二是我國基礎研究能力短板仍然制約國際合作。由于我國基礎研究起步晚,部分研究領域的科研能力還有所不足,在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方面還面臨一些實際障礙。例如,部分高校、科研機構對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需求比較強,但是自身基礎研究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尚有待加強,且合作渠道仍不夠通暢;由于語言等方面的限制,國內的基礎研究成果為世界所了解的程度還有待提高;我國對于國際基礎研究團隊的支持還比較有限;大部分企業基礎研究能力相對較弱,民間層面開展基礎研究合作仍面臨挑戰。
促進基礎研究國際合作需“走出去”“引進來”雙管齊下
促進基礎研究國際合作,需要“走出去”和“引進來”雙管齊下。首先是在提升我國基礎研究能力基礎上,讓我國基礎研究積極走上國際合作的大舞臺。然后是通過有競爭力的資源和條件,吸引國際基礎研究人才和項目參與到我國的基礎研究中。
一是鼓勵我國科學家積極參加國際科學團體及活動。交流是前提,有了交流才有合作。鼓勵我國科學家主動“走出去”,積極參加全球各類基礎研究學術團體,積極參與相關學術會議及論壇,拓展我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打好后續合作的基礎。積極參與籌備基礎研究領域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主動設置前沿議題,逐漸增強我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及活動中的話語權。
二是牽頭組織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人類開拓知識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決重大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國際科學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已經成為我國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等一系列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取得良好效果。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大國擔當,推進國際合作。
三是擴大面向國際的基礎研究項目資助。可適當擴大我國基礎研究項目的申請范圍,允許國際科學家申請承擔。應設立面向全球的基礎研究基金,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背后的科學問題。借鑒美國經驗,注重在科學家職業生涯早期建立國際合作關系,有助于為未來奠定持續合作基礎。
四是引導促進民間基礎研究國際合作。隨著我國部分企業已經進入需要依靠基礎研究成果支撐未來發展的階段,企業在推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方面能夠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應以企業為橋梁,依托民間力量,促進企業間的基礎研究合作,并吸引國際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為我國企業提供智力支持,與我國科學家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