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價值觀、鄉村治理、全球治理、人才培養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政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契合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校長張政文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了前提條件。這種高度契合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中得到鮮明體現。在宇宙觀方面,中華文明注重從整體性角度把握整個宇宙以及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主張天人合一的理念,與科學社會主義主張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是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關系相契合。在天下觀方面,兼容并包”的氣魄格局、“親仁善鄰”的價值傳統、“協和萬邦”的和合理念等,鮮明體現中國人天下觀的氣質、氣度、氣派,與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目標具有高度契合性。在社會觀方面,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追求和傳承的理念,與科學社會主義承認、尊重和包容差異,在多樣性的對立中把握統一、在彼此依存中求同存異,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的唯物辯證法的社會觀相契合。在道德觀方面,中華傳統文化倡導“兼善天下”“利濟蒼生”,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具有內在共通性、高度契合性。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洪昌、馮天浩:積極構建數字鄉村治理共同體】
貴州財經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張洪昌、馮天浩認為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議題。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推進,構建數字鄉村治理共同體成為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走向。構建數字鄉村治理共同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同時也是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轉型的應有之義。構建數字鄉村治理共同體要從幾個方面發力。一是重塑治理理念,激發主體動能。一方面,堅持黨建引領機制,密切聯系群眾,把廣大群眾組織好、凝聚好,引導群眾參與基層公共議題和事務。在確保多元治理主體充分發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群眾參與的制度化渠道,促進多元主體功能耦合和治理效能提升。另一方面,激發多元主體動能,在數字理論與實踐、法治規章等方面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升群眾的數字化素養,激發群眾參與動力。二是優化治理工具,增強治理能力。打造數字鄉村治理“軟件”隊伍,豐富和擴展數字鄉村治理主體,要融合多方治理能力,打造具有數字化思維的“三農”人才隊伍。同時也要增強數字鄉村治理“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鄉村農業基礎,推進新技術與農業裝備制造銜接,有助于打破涉農數據失真和信息孤島現象。三是錨定目標效能,增進人民福祉。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數字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把握目標定位,為廣大群眾提供個性化、精細化服務,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是鄉村治理共同體的目的。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軍:深化拓展全球伙伴關系完善全球治理】
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軍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深刻重組,國際秩序加速調整。面對一系列新挑戰,西方國家越來越難以在復雜敏感的多維度交織的全球治理中達成共識和集體行動。在這一背景下,完善全球治理體系,重構全球治理體系的核心理念與基本共識,已經成為當下極具緊迫性和現實性的重大命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這為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指明了努力與前進的方向,也有利于推動形成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建立在平等、開放、合作基礎上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新機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全球、地區等層面在共同發展中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使每個國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兼顧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理關切,能夠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現實基礎和重要保障。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深化拓展全球伙伴關系,為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新方略。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佳煊:走好優秀青年人才的自主培養之路】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劉佳煊認為,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教育工作者要認清當前形勢,探索培養路徑,搶抓青年人才培養戰略先機,為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貢獻力量。從宏觀層面看,培養優秀青年人才是在當前世界發展態勢中贏得主動的戰略舉措。青年階段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接受新知識速度快,正確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科研素養往往產生于這個時期。激烈的國際競爭使得我國的青年人才培養變得更加刻不容緩。培養優秀青年人才的關鍵在于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要堅持“四個面向”,弘揚科學家精神,完善本碩博銜接培養,深入實施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從具體措施看,要注重軟實力的培養,以增強中國國際感召力為方向,研究國際傳播規律,充分融合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引導青年人才掌握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增強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在國際合作中學習借鑒世界智慧。要用識才愛才敬才的責任擔當保障青年人才茁壯成長,要充分發揮人民教育家、老一輩科學家等模范群體的榜樣引領作用,要協調政府、社會、高校等方面的資源,回應好青年人才在住房、醫療、科研條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關切,要堅持寬嚴相濟,一方面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加強人才科學評判;另一方面對于處在成果產出周期長、量化考核相對不易研究領域的青年人才要保持耐心和信心,為“冷板凳”送去“暖身貼”。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