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解碼“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系列訪談】
編者按:6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國科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步。為探尋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光明網推出解碼“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系列訪談,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從他自身豐富的科研、教學和管理經驗出發,探討創新發展之道。
?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看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國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這是中國在創新領域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層密碼”。科技創新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對于科技創新,中國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
強化基礎研究對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解決制約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包信和強調,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須從基礎研究做起,突出原始創新,強化協同創新。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在高端產業上取得新突破,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成果令人振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目前還不夠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夠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益較低,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很多是長期存在的難點,需要繼續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對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系問題,包信和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他強調,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石,必須加強。但僅僅是基礎研究的突破是沒有辦法做到應用的,要把創新成果推向應用實際上需要一系列的技術。包信和強調,在一個點上的突破往往會非常顯眼,可以發好文章,可以上新聞,但是如果沒有配套的技術,它是空的、沒有用的。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如何更有效地促進科技與經濟相互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包信和建議,國家應加強頂層設計,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加快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落地見效。此外,還要加強科技金融創新服務,通過整合財政引導資金與社會資本,吸引國內投資,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充足資金保障,推進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做大做強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同時,要從體制和機制上下功夫鼓勵科研人員創業創新,加大獎勵機制,調動科研人員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積極性。同時,要簡化束縛科研人員的繁文縟節,為創新人才松綁,才能釋放更大創造活力。科研院所和高校也要主動出擊,努力做好科研成果向企業和社會的轉移、轉化,當好推動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催化劑。總的來說,就是不勢利、不功利、有決心、有定力,堅持穩定支持、鼓勵持續探索,堅持創新管理、營造良好氛圍,從而更好地發揮出科技創新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包信和舉例說,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成立,就是為了解決國家在“兩彈一星”研究當中非常關鍵的基礎性問題,自成立幾十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直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工作。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強調、鼓勵和支持基礎研究工作,牢記“國家人”,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全面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加速形成主動開拓重大原始創新、針對性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的氛圍。主要包括,積極部署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工作,聯合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關力量承擔國家任務。全面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參與建設深空探測實驗室,推動合肥先進光源建設,加快臨床研究醫院發展。面向國家重點急需領域制定“十四五”創新平臺建設規劃,以平臺建設和重大任務為牽引,進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從“墨子”升空到“嫦娥”攬月,從“天問”探火到“奮斗者號”遨游萬米深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年來主導、參與了多項“大國重器”研究,原創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同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別注重把基礎研究成果與國家戰略結合起來,依靠交叉學科的優勢聯合攻關,利用企業出題、“揭榜掛帥”等方法推動成果轉化,把實驗室成果變身為產品、產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合肥以科大訊飛為核心企業的中國聲谷,以科大量子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量子大道”,均是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實踐和探索,為國家和安徽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包信和表示,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近年來,我國著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干事創業廣闊舞臺,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科研人員從繁瑣的事務中、從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脫出來。為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我國對重大科研任務實行了“揭榜掛帥”和“賽馬”制,對前沿探索項目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還設立顛覆性技術專項,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普遍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讓更多的青年科學家當領軍、挑大梁,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這些舉措充分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但是,對于人才來說,事業是“吸鐵石”,平臺是“梧桐樹”。科研人員往往都希望“能夠把自己所學的東西都用得上,而且希望能夠做出一番事業出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相應地就得要有比較好的平臺、條件以及精神上的一些東西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做研究的氛圍同樣很關鍵,科研人員往往更愿意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要著重通過打造高端科研平臺,承擔國家重點重大任務,以事業激發科研人員活力。同時,要營造有利于學習科研的創新氛圍,創造更多的條件,讓那些天資、能力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人才能夠有機會脫穎而出。包信和認為,創新創業是一種理念,并不是要直接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而是通過學生創新創業,讓學生把這種理念融入到做學問、做研究,鑄就科技成果應用的靈魂。
對標國家戰略需求,探索科教融合的創新發展之路
擔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包信和,既是我國化學物理領域的優秀科學家,熟知創新規律,帶領團隊做出了很多科技創新成果,又有著豐富的科研、教學和管理經驗,熟悉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規律。他表示,都說搞基礎研究要坐冷板凳,但從管理者的角度,不能讓冷板凳一直冷下去,要讓它有溫度,讓大家都坐得住。大學有責任發揮自己科技教育資源匯集的優勢,培養更多新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
包信和結合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有益探索實踐,為一流大學如何培養一流創新人才提出了思路。他介紹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化人才強校戰略,持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堅持引育并重,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深入實施“學術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青年創新促進會”“仲英青年學者”等支持計劃,探索青年人才體系建設,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堅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養”,給青年人壓擔子、促成長;建好公共科研條件,為青年教師起步搭好平臺;落細“人才第一”服務理念,讓科學家安心做科研。在體制機制上,不斷深化改革,堅決“破五唯”,健全符合崗位特色的分類評價機制疏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堵點”。作為全國首批“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學校將職務科技成果的七到八成的所有權賦予科研人員,有效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目前,這一賦權試點儲備項目30余項,已收到賦權項目申請20余項,其中9項已進入公示階段。
為培養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的科技英才,學校基于“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傳統和“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理念,形成具有科大特色的“兩段式(通識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2+X培養模式)、三結合(科教結合、理實結合、所系結合)、長周期(本碩博一體化)、個性化(100%自主選擇專業)、國際化”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定“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行動綱領,成立本科生院,完善高質量本科教育教學體系;發揚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優良傳統,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教書育人。深入實施研究生教育“德創”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形成卓越研究生教育體系,以共建科教融合學院為突破口,探索構建以人才自主培養為核心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此外,學校還著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打造“金課”體系,培育“金獎”項目,建設“金牌”導師團隊,培植“金字”招牌,通過這四根“金手指”的指引,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色的高校雙創教育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考察中國科技大學、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時強調,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中國科技大學要勇于創新、敢于超越、力爭一流,在人才培養和創新領域取得更加驕人的成績,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不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還是其他高校,作為匯聚高水平人才、學科、科研成果于一體的知識高地,必須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承擔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重要任務。
(光明網記者劉夢甜采訪整理)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