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助于解決當代中國乃至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統梳理
習近平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對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助于解決當代中國乃至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統梳理。概括地說,其中最為重要的有三個方面的思想。
一是關于治國理政、調節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講話中,列舉了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15項內容。他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二是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的思想。講道德建設,習近平特別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他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將核心價值觀歸結為“德”(包括個人之德和社會之德與國家之德)的這個思想,把多少年沒有講清楚的問題一語破的,讓人豁然開朗。據此,他指出: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么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在我國古代就有核心價值觀,即是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當代中國,我們應該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提出的價值要求,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習近平進而指出: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又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他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這里,習近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的核心價值觀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揭示得一清二楚。
三是關于發展國際關系的外交戰略思想。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講話和在一些出訪國家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深知,和平對人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萬物就不能生存生長。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信自覺的一個重要原因,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始終追求和平、和睦、和諧。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習近平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我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發展國際關系的外交戰略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