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啟蒙思想的揚棄,它將基于理性專斷和抽象“人性論”的資本主義啟蒙思想推向前進。正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引論中所說的那樣:“現代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引者注),就其內容來說,首先是對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有財產者和無財產者之間、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以及生產中普遍存在的無政府狀態這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的結果。但是,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卻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22]馬克思恩格斯終其一生,都是圍繞認識和批判資本主義來展開他們的理論和革命實踐活動的。他們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也是旨在批判、揭露和推翻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幵展社會主義運動,實現工人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最終達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在批評啟蒙思想的同時又繼承了它的合理因素,如對人類歷史必將經由社會主義發展到共產主義的美好未來的憧憬,符合人類長久發展過程中對應然狀態要求的人道、人權、民主、法治、自由、公平、正義等具有歷史性內涵的價值理念,體現了對不合理現狀的批判精神。
對比西方啟蒙的歷程,中國啟蒙具有明顯的特殊性。第一,啟蒙任務的歷史局限性。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到新中國成立的百年歷史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時緩時急的民族危機,致使救亡圖存成為當時中國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期間的啟蒙必然要立足于救亡圖存而以政治訴求為內核。而資本主義啟蒙所倡議的基于人的獨立性的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等口號的全面啟蒙在中國往往要讓位于政治啟蒙,因而很容易轉入低潮。第二,資本主義啟蒙的夭折。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充分以及支撐中國傳統文化數千年的三大動因:小農經濟基礎的經濟動因、封建宗法制的政治動因和集體無意識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社會動因,使中國的資本主義啟蒙缺乏現實基礎和歷史根基。受制于中國近代以來的國內外環境而短暫發生的資本主義啟蒙運動,沒有能力完成自身的歷史使命,便轉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更高層次的啟蒙,從結果層面看可以視作資本主義啟蒙在中國的缺位。第三,馬克思主義啟蒙的不徹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必須建立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之上,同時超越其歷史局限。在這一條件不具備時,馬克思主義啟蒙在中國往往存在不徹底性。由于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的不充分,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前的馬克思主義啟蒙,直接承擔起指導中國反帝反封建和革命實踐的歷史任務,無力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去體現啟蒙主張的價值,期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照抄照搬蘇聯模式和未能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本意的傾向。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逐漸形成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趨向僵化的經濟體制,雖然初步發揮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優越性,_但也使“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歷史作用受到抑制。在改革開放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出現了“中國奇跡”,但同時也伴生出生產方式、分配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超越五四啟蒙精神的馬克思主義啟蒙的歷史任務并沒有完成。中國馬克思主義啟蒙的不徹底,源于較長時期商品經濟的不發達和重制度輕價值的取向。中國馬克思主義啟蒙是在資本主義啟蒙任務未完成的背景下衍生和發展的,在革命時期服務于救亡圖存;在改革開放前的建設時期往往受限于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認識不清,出現了一些偏差;改革開放后的建設時期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存在重功利而輕價值的取向。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的各個部分都是圍繞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高價值觀展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內核。”[23]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也包含其價值體系,思想體系引導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實踐亦應遵循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指引,以彰顯社會主義價值。馬克思主義啟蒙的意義在于,用先進的、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和反映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的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來祛除遮蔽了人們頭腦中舊思想的禁錮,引導和推動人們以自己的實踐來實現自身的解放和人類歷史的進步。
上一篇:當今中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重中之重
下一篇:關于馬克思晚年相關思想研究中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