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教授、博導,中國民主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儲建國
【摘要】仁義價值觀與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價值觀相結合,已經成為相對穩固的當代中國核心政治價值觀。用傳統仁義來容納規范自由和發展,是中國政治有機體保持穩定與活力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仁義 自由 發展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如何形成邏輯一致和深入人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今中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從中央提出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后,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體系變得更具包容性,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反響。不過,24個字還是太多了,一方面不能夠看到最核心的價值是什么,另一方面說不清楚各種價值之間的邏輯關聯是什么。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這應該是今年意識形態工作最大的亮點。與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較,12個字顯得更加簡潔,之間的邏輯關聯也更加順暢。然而,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與國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還有待進一步闡述。
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上,我們還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言簡意賅,邏輯上相互補充,形成了環形的整體。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不能簡單地搬用或模仿西方的價值觀,而是要深入中國的歷史傳統,以向世界開放的心態,落腳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奮斗的實際理想,概括出更加符合當今中國特色、喚起更廣大人民的奮斗激情并能夠長期扎根于中國人內心的核心價值觀。
如果認真地思考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民眾日常的交往中,所崇尚的真實價值觀更多地源于傳統,最核心的就是“仁義”。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首先就是要繼承其中最核心的價值觀。仁義價值觀在日常生活層面主要是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通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邏輯,向外擴展成誠信友善、和睦相處的社會秩序,在國家政治層面則主要表現為“天下為公”、“民為邦本“、“一視同仁”、“選賢與能”等價值,它與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價值觀相結合,已經成為相對穩固的當代中國核心政治價值觀。因此,“仁義”價值觀并沒有過時,而是在中國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實實在在地發揮著作用。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自近代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西方以“自由”為本位的價值觀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內心觀念,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對自由價值認同的廣度和深度不能忽視。盡管馬克思主義也認同自由價值,但與西方個人主義的自由價值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年的意識形態工作努力讓馬克思主義容納了個人自由觀念,顯得更具包容性,但一定要講清楚當代中國的主流自由價值觀與西方主流自由價值觀的同與異,強調中國自由價值觀中更積極和更負責任的內容。
最后,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發展”價值,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這個是中國傳統和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中所缺少的,需要特別地強調出來。它是舊邦維新的核心動力,而且在當今中國,它已經深入到各階層人民的內心。
如此看來,要形成更加合乎邏輯、更加深入人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達,可能需要重點突出反映中國傳統的“仁義”價值、反映面向世界的“自由”價值和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價值。用中國傳統的仁義來容納規范自由和發展,無疑是中國政治有機體保持穩定與活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