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寫作開始,馬克思就摒棄了價值預設式的應然推測,開始在現實路途中摸索實現人類解放的可行性路徑,對人類解放的到來給予肯定性回答,為我們展現了未來社會的實然圖景。這一轉變源于馬克思對現實的充分考察和合乎規律、合乎歷史運行的演繹。首先,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入剖析,發掘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指證了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可逆轉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隨之而去的還有資本主義對人的奴役、剝削,以及與資本主義所有制相對應的社會關系,取而代之的將會是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共產主義社會。其次,馬克思所構設的共產主義社會,不再是極具抽象思辨性的哲學概念或哲學運思,而是具有客觀根據、在現實中能夠預見的未來實然景象。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將不再受到來自于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束縛與壓迫,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實質性的解放。從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描繪中,我們既能夠看到歷史發展的軌跡在未來運行的輪廓,也能夠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看到未來的影子。他所描繪的共產主義,不是虛無縹緲的虛幻存在,而是忠于規律、始于現實、合乎發展的實然存在。
歸附于人性復歸的應然狀態和偶然存在,是馬克思早期對人的發展最終走向的確認和定位,它只不過是作為一種終極意義上的理想設定存在于理性思維之中,難以真正在現實中完美呈現。《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對共產主義的現實考察和邏輯演進,使馬克思所構設的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然圖景映入人們的眼簾,以實然狀態和必然結果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應然與實然的對比,充分凸顯社會批判價值取向轉向的差異性,也顯現出馬克思社會批判的實然價值取向的科學性與真理性,更堅定了人們對構建共產主義的信心與決心。
三、實然價值取向的社會批判:通往解放的核心分析方式
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是用實然價值取向為主的經濟學批判方式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內在矛盾進行徹底的、歷史的批判理論,它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規律,解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軌跡,并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共同推翻資產階級的殘酷統治,逐步邁向共產主義理想社會。在這整個過程中,實然價值取向的社會批判是通往解放的核心分析方式。
第一,實然價值取向為主的社會批判的前提在于對時代問題和社會歷史現實的深刻把握和全面體悟。
馬克思將社會發展分為三大形態,其中第二大形態是人對物的依賴關系,這也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根本性的認識之一。在馬克思看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大機器、大工業時代的來臨,整個社會變成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個體的活動已經不能由自身控制和掌握,即人對自身已經失去了控制權,取而代之的是人被自己生產出的勞動產品和產物所決定,其實質就是馬克思所闡述的人的異化。人已經不再是作為人本身而存在,而是作為物的對象而存在,在這種狀態下人與物的關系被徹底顛倒。人與人之間所構建起來的社會關系,也不再由人自身來決定,物作為中介和橋梁成為社會關系的搭建者,人們通過交換價值和貨幣將社會聯系確立起來。物取代人獲得了整個社會的統治權,人則被貶黜為物的奴隸,即使是作為資本持有者的資產階級同樣和無產階級一樣處于物的控制之下。無產階級被異化,是迫于要進行生產以獲取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資料的生存需要;而資產階級被物所異化,則是由于資產階級本身所具有的無比貪婪本性。在物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形態中,異化不只是針對部分群體或階級,而是一種普遍現象。只有深刻把握和全面透析人的這種嚴重異化與被動地位,并尋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切實方案,才能夠使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內的全體人得以解除異化的枷鎖,使人類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上一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是要走私有化道路
下一篇:“四個全面”需審計做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