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引導社會共享價值觀念建設,多途徑營造共同感,形成社會共識,增強社會凝聚力
以平等、民主、誠信為社會價值觀建設定位。教育、主流媒體以及政府管理部門要大力倡導優良的個人價值觀,形成全社會倡導包容、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在法律和制度層面制定嚴格的職業規范和法律,逐步強化個人職業道德和規范,推動全社會形成優良的職業價值觀,使得個體成員逐步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使得社會逐漸形成共享價值觀,提高社會凝聚力。
在“十三五”期間,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營造共同感,提高社會凝聚力。
1.文化共同感。社會共識有助于共同感的形成,反之亦然。文化的自豪感、獨特感、成就感,會形成群體的文化尊嚴和共同的情感體驗。一方面,同文同種,同甘苦共命運,最容易形成內群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最容易啟動對外群體的文化辨識和區隔。
2.命運共同感。要使民眾認識到風險社會下無論是自然環境風險,還是社會風險,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因此,人們必須團結一致,共同面對。以合作的力量感、共鳴的一體感共克時艱。
3.發展共同感。要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擔發展的風險和代價。在這一點上,沒有人可以獨享好處,也沒有人命中就是替罪羔羊。通過公正分配資源,縮小貧富差距,縮小權力距離,縮小社會距離來重拾信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同甘共苦,共建家園。
(三)以中國夢作為全民共同的未來預期,調動文化心理資源,適度預期,形成生生不息的發展源泉
預期是中國文化心理的特征之一。中國文化的時間取向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縱向傳承。因此,對比今昔的思維方式,可以讓人滿足,也讓人期待。中國人勤儉持家,為孩子是最大的生活動力和行為理由。預期孩子會比自己生活得更好,是最樸素的愿望和最大的生活動力。中國夢,一定要定位于中國人家庭的夢,隨后逐漸從身邊開始,培育超越家庭的夢想,而不要直接定位于民族的夢、國家的夢,要大而化小,小大關聯。
要適度預期。預期過高,承受力小,不滿情緒強。預期過低,得過且過,缺乏動力。適度預期的形成需要橫向比較,也要縱向比較,要讓數字說話,讓體驗說話,讓普通人說話。要讓民眾了解,社會發展一定有局限,有困難,有階段,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摸索、借鑒、配合、妥協、協商、忍耐、等待。這樣的預期才有助于形成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四)通過新媒體引導社會心態,注重研究社會心態
互聯網使用者基于獲取信息的需求,形成加工信息和發布信息的需求。這種高一級的需求偏好群體更能接受間接的、陌生的、公眾社會的信息,更能信任制度和專家,也更懂得使用共享的信息,成為信息消費群、信息依賴群和信息加工群。他們從內容和發布對象上選擇性地整理信息、評價信息、傳播信息。他們把市場信息化,社交信息化,娛樂信息化,在一定的條件下,更容易形成多元、包容的心態,更具有自由意志,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動員;更容易透過信息網絡得到信息而被連接為網狀結構,也更容易各行其是。簡言之,更容易凝聚,也更容易四散。引導社會心態要從新媒體使用群著手,摸索新媒體引導規律。
要重視社會心態的研究和監測,對于不同群體和階層的社會心態研究進行跟蹤和實時的監測,了解社會心態變化特點、規律和內部機制,在制定社會政策、公共管理和教育中能夠納入社會心態的視角。
上一篇:推進公共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下一篇: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