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今后一個時期社會心理取向與引導

2016-02-07 08:30 來源:北京日報  我有話說
2016-02-07 08:30:33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三)社會情緒基本狀況

  1.社會情緒總體上是積極的。社會情緒的基調是正向的。2013年調查結果顯示,居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情感體驗是積極情感,體驗到憤怒、擔憂、悲哀和厭惡的消極情感相對較少。典型積極情緒者的比例占被調查者的13.5%,典型消極情緒者占8.7%。年齡越大典型積極情緒者比例越高,“50后”及年齡更長者典型積極情緒所占的比例最高;“60后”在兩種典型情緒人群中比例相當;“70后”典型消極情緒比例最高;“80后”極端消極情緒略低于前三組,但典型積極情緒所占比例也較低。“90后”兩種典型情緒體驗比例都最低。

  2.負向情緒的引爆點降低,指向性明確。社會轉型中社會矛盾和沖突不斷凸顯,社會情緒是這些矛盾和沖突的核心。一方面,社會矛盾的表現是激烈的社會情緒,另一方面,社會情緒又成為這些矛盾、沖突的動力成分。大量負向情緒的累積成為一種社會情緒氣氛,一旦出現誘發因素,情緒強度迅速攀升,成為助推社會事件爆發的情緒能量,使得事件升級。

  (四) 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的社會心態特點

  1.社會不信任成為群際沖突和社會矛盾的溫床。連續三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社會一般信任下降,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以信任。群體間的不信任表現為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之間的不信任,也表現為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

  2.階層意識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近年來調查發現,民眾存在比較普遍的底層認同、弱勢群體認同,對社會進行兩極化分層的現象。一些按照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應該歸屬于更高階層的人認為自己屬于底層。自認為底層的民眾感到更不安全,更不公平,感到獲得的社會支持也更低。較高比例的底層認同和弱勢群體認同成為一個社會隱患。

  3.社會群體更加分化,群體摩擦增加。改革開放以來廣受關注的問題是社會結構的分化,而共同的底層認同使得網絡或民間總是出現一邊倒的聲音或行為。對他人進行極化分層,非貧即富,非下即上,非左即右。上下無貫通,中間少過渡。隨著社會的進一步分化,不同利益、身份、價值觀念的群體間的摩擦、沖突也會相應增加。

  (五) 對社會狀況的感受與預期

  1.對未來生活和社會發展持積極預期。調查發現,生活滿意度與家庭生活滿意度和個人狀況滿意度相關最高,也與工作、社會保障、環境和就醫滿意度具有極其顯著的相關關系,此外,社會公平、社會信任和社會支持也與生活滿意度存在極其顯著相關。自我階層定位越高生活滿意度越低;對過去改變的評價越高生活滿意度越高;對未來預期越高生活滿意度也越高。將近2成居民認為未來5年生活會有較大上升,大約一半居民認為略有上升。

  2.感受到社會的分化,存在沖突的潛在風險。盡管人們對社會貧富分化、干群關系多有不滿,但調查結果顯示,二者并未達到極為嚴重沖突的境地。調查發現,人們對老板與員工、本地人與外地人、不同民族群體之間、不同宗教信仰群體之間感受到的沖突整體上不太嚴重。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