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許耀桐
隨著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力度的加強和反腐倡廉建設的深度發展,目前在各級政府的實際工作中,明顯出現了公務員和干部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現象;在公務員和干部隊伍中,不思進取、為官不為,滿足于當“和事佬”、做“太平官”的情況比較的普遍、嚴重。正因為這樣,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可見,當前在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治理領域,執政黨和政府如何治理工作不力、為官不為、懶政怠政,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必須很好地察尋公務員和干部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表現和成因,探究推動公務員和干部敢于擔當、干事創業的動力來源,推出有效激發公務員和干部清正廉潔、勤政務實的具體舉措。
一、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主要表現
在公務員和干部隊伍中,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人思想境界不高、精神萎靡不振、安于現狀、樂于守成,出現了如下的不正之風、不良表現。
“沒好處不辦事”。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和深入反腐倡廉建設以來,一些公務員和干部感到現在當官一點好處都沒有了,每個月的工資就那么點,開始懶政怠政不作為,按部就班無創意。過去政府機關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在則是“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得過且過,拖著磨著,天天“老故事”,事事“馬拉松”。
“安閑輕松度日”。公務員和干部當“官”,是為了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是,當這樣的“官”太辛苦了,付出太多。而一些公務員和干部把官職僅僅當做謀生的手段,只想安逸,工作不上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害怕出事擔責”。干事創業必然蘊含風險,一些公務員和干部工于個人得失計算,與其說因為失誤挫折什么都得不到,還不如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圖個平安,說不定機會來了可以平步青云。因此,他們畏首畏尾,怕出問題,怕遭非議,遇到矛盾躲著來,碰到困難繞道走。
“干事易得罪人”。過去一段時間,無須諱言,我們在干部選人用人標準上出現偏頗,就是搞了“唯票取人”。由于勤政務實、干事創業者往往敢說敢做,難免得罪人,民意測評的票數自然不高,這就導致了大家不愿干事創業,爭著去當老好人。
“做多沒好結果”。現有的機關工作制度規定,還不能徹底地解決公務員和干部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問題;還不能旗幟鮮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勵創業者、批評空談者、教育失誤者,及時調整懶、軟、散的干部,讓干者上,不干者下,這就使得公務員和干部感到勤政務實、干事創業沒有任何益處,心灰意懶、躊躇不前。
“熱衷蹲辦公室”。沉迷于機關辦公,不愿意深入基層搞調查研究。一些“一把手”和主要領導干部滿足于常規性管理工作,陷入具體的事務之中;他們習慣于動口不動手,搞文牘主義,繁雜公文。每天把主要時間和精力花在看文件上,靠打電話了解情況,聽取匯報,處理問題。
“好開會和講話”。雖然現在精簡了會議,但會議還是少不了的,關鍵還在于有些領導本身就喜歡這種形式。這些領導離開了開會這種工作形式,似乎也無事可做。與開會相關的是領導需要講話,雖然現在要求講話要簡短些,但仍然需要事先寫好講話稿,完全由秘書班子代筆。秘書班子代寫講話稿早已輕車駕熟,有一定的格式、有一定的套路,結果是無論是開會也好、講話也好,多屬形式主義,應景之作,多半空洞無物。
“喜圖簡單省事”。有些領導圖方便,要輕松,習慣于簡單省事的“命令—服從”式的管理模式,動輒訴諸強制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執法方式簡單粗暴,管理措施僵化生硬,不考慮社會效果,不考慮群眾感受,不善于對話協商,乃至濫用警力,人為制造社會矛盾,極易誘發群體性事件,造成干群關系緊張。
上一篇:“第五個現代化”獨特內涵與歷史軌跡
下一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