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企業創新、歷史虛無主義、中國本土概念、消除開放的隱性壁壘、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軍擴:互聯網時代,企業不必凡事親力親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指出,對于企業而言,首先要認清發展大勢,徹底摒棄過去通過低成本粗放發展的老路,轉向通過創新來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優勢、提高質量效益之路;其次,要找準適合自身發展實際的創新方式和路徑。企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可以通過生產工藝、產品的技術創新來實現,還可以通過管理方式、商業模式、服務和經營理念的創新來實現。這不僅體現在自主創新、市場開拓能力的提高上,還體現在資源整合、資本運作能力的提高上。但是,不論采取怎樣的方式,都既要考慮到長期發展的需要,又要符合當前實際,包括其能力和財務上的可行性;此外,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不必凡事親力親為,完全可以通過業務外包等方式,在與其他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形成自身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企業的發展不僅要注重補齊“短板”,更要盡可能地拉長“長板”,深耕自身所專注的領域,善于借助外力發展壯大自己。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劉慶柱: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公器”私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認為,從本質來看,“惡搞”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表現。當然,歷史虛無主義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歪曲歷史、偽造歷史,從而使全社會所關注的國家歷史、中華民族歷史被虛化、矮化、丑化。從中國遠古文明源于“圣經”之說到精忠報國的岳飛、抗日英烈被矮化,從假設歷史到虛構歷史、否定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這種“學術”以“天下之公器”自詡,堂而皇之地走進公眾,它們所危及的是國家理念的認同、民族精神的傳承、家國記憶的堅守。對于國家與民族而言,歷史虛無主義危害是極大的,它以“天下之公器”的“學術”面目出現,實際上卻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公器”私用。我們應該本著對科學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的態度,理直氣壯地揭露其真面目,還社會一個真實的歷史、科學的“公器”。
摘編自《人民日報》
【蘇長和:敢于用中國本土概念解釋別人】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外交學系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蘇長和認為,概念的發明權和解釋權。我認為這是文化領導權建設的內容之一。現在學界有種風氣,就是什么概念都追溯到希臘和西方,長期下去,自己的學術史、學科史就沒有了,源流就接到別人那里去了。這是不行的。長期以來,我們政治學和國際關系概念基本來自西方。一個國家的社會科學如果充斥著外來概念,那么本國的學術表達一定會成為問題,對自己的認識、理解和表達也會成問題,外來概念對本國話語和思維會起到格式化的效果,將本國社會和政治中的核心意義遮蔽、覆蓋和修改了,長期下去,文化主權自然會削弱,也很難談文化領導權。
我們需要的是圍繞這些核心概念一個一個梳理和積累下去,形成自己獨立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但我認為,在解釋別人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抱有對他者文化的基本尊重,不能像西方的東方學那樣,把別人像小姑娘一樣隨意打扮,用概念作為標簽,隨意貼在別人身上,甚至貶低或者誣蔑他人。
摘編自《北京日報》
【蘭文飛:消除束縛開放的這些隱形壁壘】
蘭文飛撰文表示,目前我們還經常聽到對開放問題的各種抱怨,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很多領域行業內,人為設置了很多隱形壁壘,政策允許開放不等于實際開放。這些隱形壁壘的存在,成為限制開放水平的瓶頸和障礙,必須消除。隱形壁壘集中表現在一些方面。如,在政策允許進入的領域或行業通過設置種種準入條件,以抬高門檻的方式將原本可以進入的市場主體拒之門外。又如,以各種行政審批、前置審批的方式控制市場主體進入。再如,對一些新興領域、行業或經營模式以加強監管等為由而實際予以限制。凡此種種,都讓開放政策打折扣,最終難以落實,或落實得效果很差,造成某些行業能夠進入的市場主體很有限,或進入后發展的空間不大。
那么,怎樣才能消除束縛開放的這些隱形壁壘?1.堅持市場主體法不禁止即可為原則,繼續清理現有行政審批事項。通過簡政放權,釋放市場活力,讓原先隱形的壁壘失去存在的空間和借口。2.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3.繼續堅持允許試錯的改革精神,為新生事物創造開放的空間。只要回顧改革歷程,我們就可看到,“大膽試,大膽闖”正是改革精神的形象概括,而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允許新生事物成長的空間。
摘編自《學習時報》
【楊雅廈:以全新維度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楊雅廈指出,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鄉、區域間的人口流動愈發頻繁,社會結構加快分化,利益需求更加多元,過去粗放式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社會治理的新形勢新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包括黨和政府在內的社會治理各方必須摒棄過去那種籠統、模糊的做法,樹立全新的治理視角和維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做好社會治理風險研判的精準化工作。“ 以人為本”作為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出發點和立腳點。形成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精細化格局。以信息化建設引領社會治理精細化創新。高社會治理的精確度和靶向性,促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實現。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義平:中國經濟如果不進行有效的結構調整,就難以谷底重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義平撰文表示,結構不能有效調整,從經濟學來看就是社會的稀缺資源被投放在無效產業上白白浪費,整個經濟缺少進一步前進的支撐點。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既包括產業的提升,即新產業的出現,又包括落后過剩產能的退出,即有進有退,吐故納新。在產品層次上的結構調整,則指在那些還有必要存在的產業上,由產業鏈的低端上升到產業鏈的高端。對于我們而言,落后產能的淘汰是一個重要方面,只有淘汰了落后產能才能輕裝上陣。企業不要期盼政府出手援助,政府也不應出手大規模救助,刺激政策常常使問題更加嚴重。經濟運行的歷史證明,諸如產能過剩形成的經濟徘徊,只有讓它自己治愈自己才是可取的,任何人為地恢復都會令那些在蕭條中未能解決的剩余問題更加嚴重,從而又會產生出新的問題,再造成另一次更嚴重的商業威脅。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