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打造“一帶一路”的“中國智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機制、“文化+”、推動中國全方位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梁海明、趙磊:粵港澳先行,打造“一帶一路”的“中國智谷”】
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部主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梁海明,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國際關系與臺港澳研究室主任趙磊認為,現階段下,我國在國際經濟組織的機制創新、人才培養、規則引領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對此,建議廣東可率先通過與港澳地區合作,在廣東自貿區內打造“一帶一路”的“中國智谷”,共同打造創新試驗田,匯集新型高端智庫、人才試驗田和金融改革試驗田。
粵港澳共創“一帶一路”的“中國智谷”,打造三個試驗田,不但可為我國未來在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公共產品供給和制度性話語權等方面,增加實踐經驗和知識儲備,也能爭取將成功經驗推廣、復制至全國各地,以推動各地創新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和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簡而言之,粵港澳共同打造“一帶一路”的“中國智谷”,推動三個試驗田的建設,不但符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要求,也是打通己學和彼學的關鍵,更是中國深度全球化、積極全面參與國際規則頂層設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互聯互通的新嘗試。
摘編自光明網
【馮煦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為供需再平衡創造制度條件】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馮煦明撰文指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大的亮點則是圍繞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癥下藥,提出辦法,解決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并不是單純的需求不足,而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不匹配。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在發生變化,而供給結構、生產能力卻未能及時調整跟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障礙,引導資本、勞動、創新能力等要素資源配置到需求旺盛、效益更高的部門,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再平衡、再匹配創造制度條件。
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提出了五大任務,可以簡化地概括為“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去杠桿。這五大任務都是緊密圍繞供給側改革的主題展開的。總而言之,“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題在2016年經濟工作中的集中體現。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具體政策可能不盡相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方向是打破不合理的制度障礙,引導要素資源優化配置,為供給和需求的再平衡創造制度條件。
摘編自光明網
【林堅:必須努力建立健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林堅認為,在一些人看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似乎就是尋章摘句、引經據典,或注釋經典,或吟花弄月,對國是民瘼不聞不問,所以,其成果沒必要也不可能轉化。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一方面,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非常強調經世致用、資政啟民,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當今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中也引入了很多社會效益、對公眾影響等參數和指標。另一方面,一些看似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不那么密切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經過轉化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許多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人,提高人們的人文素養,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風尚,進而提升民族素質和國家軟實力。可以說,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是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學術活動,現代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努力建立健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機制。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湘濤:“文化+”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
中共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湘濤強調,“文化+”是文化要素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推動業態裂變,實現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內含的生命力,是鑲嵌在產業融合發展冠頂上的明珠。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從理念內涵到發展路徑,“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從“老思維”向“新思維”的轉變。“文化+”要求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不斷增強文化認知,運用大融合思維、一體化思維、藝術化思維、重用戶思維來謀求產業發展。“文化+”并不是僅僅重視基礎建設、資本投入和先進技術,還要加上必要的“軟件”思維,才能適應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要求。2.從“小文化”向“大文化”的擴展。從文化產業視角看,文化正在走出傳統的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和影視創作的“小文化”,邁向國民經濟的“大文化”,文化創意的先導作用逐步強化。推動“文化+”,不能于文化自身的窠臼之中謀發展,要統籌文化產業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從而實現文化經濟一體化。3.從“淺融合”向“深融合”的推進。有專家認為,產業融合發展存在三個階段:初級階段往往表現為產業間的單向融合;中級階段往往表現為以兩產業鏈各價值節點和產業相關要素為對象進行的雙向融入;高級階段往往表現為兩產業無邊界的一體化狀態。推動“文化+”,就是加大資源挖掘、要素整合、產業耦合力度,在各種業態之間架起橋梁,實現文化產業由初級階段表層融合向高級階段深層融合的過程。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劍:推動中國全方位改革,助推中國成為全球引領者】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陳劍表示,一是理念上需要突破,要用人類的共同語言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要成為全球引領者,其自身軟實力建設十分重要。 二是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推進制度創新。推進制度創新,實質屬于培育創新文化內容。培育創新的觀念文化,在當下,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一整套包括以創新為榮的價值觀、理性的批判精神、開放協作的競爭觀、不畏失敗的風險意識和允許失敗的寬容精神等創新觀念文化。要匯聚創新文化,需要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改造與更新。創新文化的培育同樣依賴于制度建設。是推動全方位改革。從更宏大視野考察,創新文化有賴于民主制度的建設。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包括推進黨內民主,推進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對創新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更具有十分重要意義。而要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實質就是建立一個常態的現代國家。
只有建設一個常態的現代國家,國際社會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有清晰的預期,這個國家才能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理解,才能夠真正成為國際社會的引領者。只有建立一個常態的現代國家,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土壤,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有利于創新思想形成的體制機制,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才具有不懈的動力和十足的底蘊。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