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任務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目前,我國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建設滯后,多數骨干通道存在缺失路段,不少通道等級低,通而不暢。部分跨境項目建設條件復雜,資金需求大,協調難度高。可在加強與沿線各國規劃對接的基礎上,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連接主要能源資源區塊、重點產業集聚區,構建聯通內外、安全暢通、綠色高效的國際大通道。緊扣重點戰略方向,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骨架。著力促進“六路多港”建設,推動鐵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六路”互聯互通,建設若干海上支點港口。突出重點,合力推進,加快實施一批標志性項目,推動形成早期收獲成果。
加強能源資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資源豐富,與中國在能源資源合作方面具有較好基礎,未來合作前景十分廣闊。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斷完善合作機制,推進在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生產、運輸、加工等全產業鏈方面的合作。與重點國家加強上下游領域合作,擴大就地加工規模,建設一批與資源優勢相結合、綠色環保的油氣化工、煤化工、鉀肥、鋼鐵、有色等境外生產基地,提升就地加工轉化率和資源國的深加工能力。合作開發水能、光伏、風能、生物質能等資源,打造清潔能源合作樣板。
共建境外產業集聚區,推動建立當地產業體系。深化產業投資和優勢產能合作,契合沿線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需要,也可以帶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我國各類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合作建設境外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將我國的優勢產能和沿線國家市場、資源等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幫助沿線國家發展特色產業。依托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經驗、資金、技術、人才和高性價比裝備等優勢,支持沿線國家建立產業體系。
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衛生、環保等領域合作,造福當地民眾。堅持弘揚和傳承古絲綢之路的友好傳統,不斷豐富“一帶一路”建設的內涵,筑牢深化合作的民意基礎。增加向沿線國家提供的政府獎學金名額,資助有關人員來華培訓,開展合作辦學。共同開發絲綢之路沿線古老璀璨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不同類型、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強與沿線國家旅游合作,打造具有絲路特色的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婦女、生態環保、扶貧減災等領域合作。
加快共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開放多元共贏金融合作平臺
“一帶一路”沿線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基礎設施、能源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遠遠超出當地資金供給能力,原有國際金融組織提供的資金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同時,“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資金需求量大、回報周期長、涉及國家和幣種多等特點,需要創新金融合作模式,打造金融合作平臺,暢通投融資渠道,形成多層次、立體化、高效率的金融支持體系。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作為我國發起成立的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新的引擎。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并加強與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的融資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國已達50多個,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充分反映了國際金融合作的需求和共識。絲路基金是一個開放的合作平臺,目前規模為400億美元,投資方除了中國人民銀行,還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這些機構具有海外投融資經驗,還可為基金的發展提供項目儲備、人才、管理經驗支持。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均已按照市場化、國際化、商業化原則啟動運作。
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合作態度,支持中外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積極穩妥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開展多邊金融合作,進一步擴大與項目所在國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主權基金的合作,不斷深化與其他國際金融機構、主權財富基金、產業投資基金、保險公司、風險資本等的合作,匯聚沿線國家金融資源,吸引國際資金,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持續可靠的融資保障。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務實可行的舉措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順應時代潮流,前景廣闊,符合參與國家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和平發展繁榮,必將給沿線國家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上一篇:供給側改革應與需求側的擴大需求相結合
下一篇:創新,讓新的增長點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