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馬陣跨阱”理論、高校與智庫、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優化環境促創新、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姚樹潔:“馬陣跨阱”助推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英國諾丁漢大學、重慶大學經濟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樹潔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沿海開放城市和地區繼續保持10年以上的經濟活力,繼續保證每年5%以上的GDP增長速度;第二,內陸省市的GDP增長速度能夠超越沿海地區。
如果把中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當作一匹匹駿馬,那么,整個國家有上百匹這樣的駿馬。跑在前面的是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緊跟其后的是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三梯隊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一大批中等城市。這些城市,有的已經跨過陷阱,有的正在跨過。再過10年,它們將全部跨過,也就是說,10年內,這些城市的人均GDP都會超過1.5萬美元。剩下的大部分地區,因為有這么多的駿馬跨過陷阱,給它們帶來希望和示范效應,哪怕是在不增加新技術的情況下,根據資本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均衡增長和內生拉動的動力,就可以讓這些落后的地區追趕發達地區,形成區域經濟的大趨同。換句話說,先過陷阱的駿馬,拉動了還沒有過陷阱的駿馬。只要有過半的駿馬跳過去,并且繼續奔跑,所有駿馬跨越陷阱,就成為不可逆轉的定局。我把這個跨越陷阱的理論,叫做“馬陣跨阱”理論,其精髓是中國城市群之間的差別和互補,所引發的“馬陣追趕及趨同”,所形成的一種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特色,也是大國經濟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發展模式。
摘編自《人民論壇》
【沈國麟:大學體制機制中的部分問題阻礙知識創新】
上海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執行副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沈國麟認為,高校與智庫之間的關系,某種程度還可以簡化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關系。對大學建智庫的擔憂,主要是擔心智庫會傷害大學的基礎研究,本末倒置。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之間存在張力,但兩者不是對立的。應用研究離不開基礎研究;而應用研究做得好,也可以刺激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創新。究其根本,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并非是高校智庫建設傷害了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投入,而是大學體制機制中的部分問題阻礙了知識創新。不管是應用研究還是基礎研究,所面臨的機制問題是一樣的。如急功近利、心態浮躁、只有兩三年投入就期望有重大理論突破等,這些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共同面對的問題。
理想中的高校智庫研究應該是這樣的:社會實踐中所涌現出的問題,促使高校智庫設立相應的研究項目,高校老師帶領學生投入項目研究、收集數據、分析情況,在此基礎上撰寫學術論文和決策咨詢報告,學術論文可以在專業的期刊上發表,決策咨詢報告則送到相關部門服務于決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也可以得到學術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這樣使得知識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真正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摘編自《解放日報》
【易綱: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指出,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全球經濟格局正發生著深刻變革,各國經濟之間的互聯互動十分密切,需要全球合作解決的全球性挑戰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治理格局亟待進行相應變革,健全和完善全球經濟金融規則,增加新興市場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從而在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通過建設性的意見參與和引導全球經濟治理進程,使之更加平等公正、更加有利于促進全球經濟的長久繁榮,有利于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并為我國自身的發展創造和諧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二、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增長;三、積極參與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四、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促進多邊貿易體制均衡、共贏、包容發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五、支持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六、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義平:促進創新首要的是優化環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義平指出,市場經濟下的萬眾創新不是規劃出來的。規劃要求一致性,往往會抹殺創新所需要的多樣性;規劃是以一個時間點的知識和信息預判未來,但知識和信息是瞬息萬變的;規劃者往往遠離市場一線,觸摸不到市場的變化。用統一規劃來推動創新,是計劃經濟下用行政手段發展經濟的思維慣性。當然,這樣說并不是一概否定規劃,實際上宏觀層面的發展規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是說應區分層次,充分發揮規劃在戰略層面、基礎層面對創新的重要作用,在市場層面、微觀層面,規劃則應富有彈性,宜粗不宜細。上述關于創新規律的分析還告訴我們,雖然難以預判某項具體創新的誕生,但可以知道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容易發生創新。各級政府部門應努力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條件,讓更多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去創新。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志江:以整體視野深入理解“綠色發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李志江執筆)撰文指出,綠色發展理念的推進、綠色發展路徑的明確、綠色發展措施緊鑼密鼓地出臺,標志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能力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
綠色發展是當今世界共同的、先進的發展理念,也是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的必由之路。準確理解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具備“整體”的視野,把握住幾個“整體”:一是將綠色發展放在“五位一體”發展新理念的整體中去理解。我們倡導的綠色發展不僅要實現地方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還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二是將綠色發展放在“地方—中國—世界”的整體中去理解。環境問題不僅是一國的內部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全球,要把地方、國家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是將綠色發展放在“政府—企業—公民”的責任共同體的整體中去理解。政府、企業和公民,在綠色發展中處于不同的地位,承擔不同的責任,他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責任共同體。堅持綠色發展,既要明確他們各自的責任分工,又要建立協調工作的機制。
摘編自《新華日報》
【高福平: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做政治安全的守護者】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高福平認為,在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實踐創新過程中,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做政治安全的守護者。當前,意識形態斗爭呈現新變化,敵對勢力對我意識形態滲透力度加大,方式手法不斷變換,更具隱蔽性、迷惑性、煽動性,互聯網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加強互聯網管控,維護網絡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是各國通行的做法。相比而言,我們無論是技術、手段、經驗和辦法,都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就要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進一步強化“陣地意識”“斗爭精神”“管控手段”和“引導能力”,真正做到主流主導、邊界清晰,努力做政治安全的守護者。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