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面創新、中國經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制度信任、經濟蕭條、共享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延東: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劉延東撰文指出,全面創新是涉及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全要素、全系統、全方位變革,各類創新中最重要、最關鍵、最核心的是科技創新,最困難、最具挑戰的也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具有決定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為此,《建議》強調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一)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二)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突破關系發展全局的重大技術。(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四)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加快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五)構建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六)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七)堅持全球視野,全方位推進開放創新。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佐軍:中國經濟十大變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在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新階段,正在發生如下十個方面的經濟變局。變局一:“超高速增長時代”結束了。變局二:“高成本時代”悄然到來。變局三:服務經濟超過工業經濟。變局四:移動互聯網顛覆傳統領域。變局五:城鎮主導社會翩然而至。變局六:區域融合漸成潮流。變局七:人口紅利開始消失。變局八:綠色低碳發展日益強化。變局九:公平訴求超過效率訴求。變局十:“三駕馬車”讓位于“三大發動機”。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權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現六大協調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權衡指處,從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性和不平衡性的突出問題,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來看,未來五年我們必須實現以下六大協調發展,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一是區域協調發展。二是城鄉協調發展。三是推進收入分配協調發展。四是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五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六是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下好“十三五”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決戰致勝要訣。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協調發展”強調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協調發展在本質上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更是自覺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過程。
摘編自《文匯報》
【洪偉:以制度信任建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洪偉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其中,建立在制度供給能力、制度執行力和制度調整能力基礎之上的制度信任是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第一,提高制度供給能力。制度作為重要的公共物品,制度供給能力成為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二,強化制度執行力。項好的制度除了要科學設計之外,還需要在實踐中去檢驗。第三,加強制度評估和反饋機制建設。制度并非一成不變的,必須具有足夠的彈性和自我調整能力來應對社會的復雜形勢。第四,做好配套改革。制度的績效除了要有科學設計和有效實施之外,還離不開政府內部工作人員和社會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陳彥斌、劉哲希:中國擁有足夠政策空間阻止美國式“大蕭條”發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陳彥斌、劉哲希撰文指出,一些觀點認為中國目前財政政策已受到財政收入下滑與政府債務高企的約束,貨幣政策有效性也在不斷下降。因此,中國政府缺乏足夠的政策空間應對經濟蕭條的發生與惡化。但這類觀點并不完全正確。首先,盡管財政收支矛盾逐漸加劇,但考慮到中國政府擁有充足的資產規模進行兜底,財政政策依然能夠在重要時期發揮關鍵作用。其次,降息和降準的空間依然較大。不同于歐美國家面臨的“零利率下限”約束,中國的貸款基準利率為4.6%,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更處于17.5%的國際高位,央行擁有充足的操作空間。最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還可進一步改善,從而更好地達到“穩增長”目的。除此之外,中國還擁有全球最多的居民儲蓄、最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充足的呆壞賬撥備與人民幣匯率貶值空間,等等。這些都是政府應對經濟蕭條的底氣所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楊建義:共享發展是對中華民族社會理想的當代回答】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建義認為,“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大同社會是中華民族悠遠的社會理想,是共享發展的歷史雛形。“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種理想社會的圖景根植于中華民族內心深處,凝結成為“求大同”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觀。但由于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政治文明程度的制約,“大同”理想則演變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歷史局限。風云際會,歷史按照內在的規律推動著社會進步,時代的發展改變了社會物質基礎和人們精神世界。今天,共享發展在中國大地上有了現實基礎,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發展思維,“大同”理想即將成為現實。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可以說,共享發展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必將寫在中國大地、寫入時代進程、寫進未來篇章。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